善与恶

作者: ada阿达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21:50 被阅读0次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中国信奉人之初,性本善。

    那恶从哪里来?在神学中有一种理论“恶是善的欠缺”上帝创造出的世界本来就是没有恶的,恶,只是以善的欠缺状态而存在。佛经中的善恶皆由心生,并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而如何让涉世不深儿童不用被伤害却能去体会去理解善恶,从而对以后有可能面对的复杂人性做好力量储备呢?

    毫无疑问从阅读中来。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越来越多元,包容,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认知可能。

    美国虚构类现实题材小说【狼洞之夜】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名12岁美国乡村小女孩安娜贝儿平静的生活因为一位隐蔽者托比和转校生贝蒂进入开始而被打破。一开始看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校园霸凌的成长类小说,可当贝蒂的恶随着故事的展开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释放出来,让人不寒而栗,勒索财物,精神恐吓,身体伤害,中伤他人,颠倒是非,这持续的无法理解的恶意甚至让一个善良与世无争的人选择了结束生命以解脱。如果说与霸凌,偏见一直抗争的安娜贝儿是常见的善的代表,那不知悔改,以怨报德变本加厉的贝蒂一定是恶的本尊。读者在心中痛恨甚至痛骂贝蒂的时候,往往还会在心里发出无声的疑问,贝蒂一个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极致的坏?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美好,人之初性本善是,恶也是善的欠缺。在这场善与恶的对决中,似乎恶总是占着上风,让读者如梗在喉,恨不得抢过作者的笔,️以笔当剑去刺痛恶的灵魂,让它悔过自新。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臆想而已,直到书的最后,作者才通过主人公安娜贝儿表达对死去的贝蒂努力原谅,对托比离开的释怀,让读者纠结不平的心稍有慰藉。

    那到底恶从哪里来呢?贝蒂真的就是天生的吗?凡事总有因,书中虽然没有明写,但是我们似乎能从贝蒂祖父母口中不愿多提离开的父亲和最后才出现的母亲可以窥见一斑,我们不是给恶找理由,只是更 好的了解恶可以让我们避免更多的恶。

    那贝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借由主人公安娜贝儿的视角来勾勒一下贝蒂最初形象。传闻中不可救药,被送到乡下祖父母家,不知是惩罚还是治疗的城市女孩,没人解释就无声无息的来到学校,怀抱双臂一声不吭。这些描述让人不禁产生很多困惑。贝蒂是被放逐放弃了嘛?是做了什么极其糟糕的事情嘛?她也在防御着什么吧?十二岁的安娜贝儿困惑的事情很多,她困惑为什么要杀狼,困惑希特勒为什么不喜欢那些人,而她最新的困惑是贝蒂是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要那样做?读者应该也有同样的疑问,可是高明的作者往往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会让你去猜测去思考去寻找线索,如果你留心发现最初贝蒂的黑暗时刻总还会有那么一点微光,哪怕最后总是淹没在黑暗中。贝蒂为什么威胁,恐吓,伤害,撒谎,嫁祸.....?她以前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人之将死也要继续伤害托比?为什么是托比?你是不是也想到了《少年的你》中那位漂亮甜美却让人害怕的校花,她们有哪些的不同和相同呢?

    善很容易被看见,往往是恶很容易被忽视,我们仅仅是看到恶的表象,恶的后面是什么?我们很少去讨论。或许正是这样恶才会一次次上演,重复。

    看过一部纪录片《罪犯22级剖析》,里面都是真实的案例把罪犯们恶的程度用数字分级,1-22级。数字越高越恶,越是常人无法理解,看得毛骨悚然,导演采访,梳理了每个罪犯的一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可怕的童年,于是他们都在恐怖中,学到了恐怖。我们看到恶的时候不是一味的唾骂它,指责它,远离它。了解恶不只是执法人员和心理学家的专业问题,了解恶夜帮助我们更好了解这个世界,社会,环境,人,我们也是在学会犯罪预警,学会保护自己。

    善与恶不是一道判断题,不是非善即恶,善恶看似对立却有千丝万缕的纠葛,不能完全剥离,欣赏善的同时不要忘了去理解恶的背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与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dz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