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仁的这些课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首先王校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春晓之中,来为我们解释仁,就是这首我从小看到大的古诗,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却没有想到他竟然可以与儒家的仁有关系。更何况我最近就在思考并想清楚儒家的仁这个问题,我却没有想到去利用这样的方法,用数学的话来说也就是用我们的已知去探索未知。我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更加明白了我对儒家的仁的感知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是这对目前的我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那我们自身才是最大的的问题。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认为自己已经基本了解了儒家的仁的朝向,并开始安逸下来,因为我自己不再需要那么紧张,因为我已经有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只要向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好了。但是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这种安逸就是一种惰性,一种麻木,也就是王校在课程中所提到的夫子的安。夫子在这里提到的安是麻木不仁的意义,也就是我在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已经一知半解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安逸的状态。这种安逸的状态不但不会让我朝向,自己一知半解的那个方向,而且会让我原地踏步走,甚至会让我倒退。就像井底之蛙的故事,而我就是那只小青蛙,我所看到的一点点的天空就是我所认识的儒,我认为这就是儒的全部,殊不知真的儒的广阔天空。于是我便安逸于自己所了解的儒,不再去做任何的反思,不再去思考会不会有更大的儒,没有意识到儒家为什么会有传承千百年的能力,也没有意识到儒家之所以传承如此之久也许是有更深的意义。
我目前对儒家的仁了解过程中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我的自以为是与不能从内而外。首先我的自以为是已经在上一个自然段解释过,我认为自己已经一知半解的东西,其实根本谈不上一知半解,甚至就没有走到正确的方向上。那么我现在要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自己不能从内而外的去发展儒家的仁。我即使有了对儒家的一知半解,又明白了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我也同样意识到了人的不同层次,但是我就是困难于自己无法从低层次超拔到更高层次。我认为原因就是我沉溺与情感层次无法去提升到新层次,虽然说低层次也不可舍弃,我们到了再高的层次也要估计生存,但是万万不可沉溺于其中,因为我猜测沉溺于其中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命意义,让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小到可以抹去。因为我们如果在生存层面仅仅为了生存,到生命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获得,就像是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什么都没有获得。所以我意识到我要向上爬,让生命意义绽放,但我始终沉溺于低层次。
我对儒家的仁的理解就是,要用自己的见闻去创造美好,因为我们活着就是要享受这世间的美好,去感受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去感受世间的酸甜苦辣,我认为这就是美好。而在现在的世界中,有许多地方一辈子都享受不到这样的美好,他们活着也是没有意义,仅仅是为了本能的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所以我就要用自己的见闻,也就是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与自己的德行来为这些人们创造美好,让他们感受我们来这世间。其他的意义。我知道在我们没有感受到。我们活在这世间其他意义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非常的空虚的,因为我曾经就想过,我们如果自己的使命就是为了活下来并繁衍下一代,那么我们这样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繁衍出来下一代,让他们活着又是为什么呢?我的子孙后代全部都是麻木的,我认为这样很空虚,但是我又不知所措。直到后来我遇见了王校的《论语》,我才对这些问题开始思考,让我的生命又重新的蒙上了光彩。在这世界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与天道交融与关系,《论语》可以让我们真正的理解人活在这世界上的意义,但是我认为他的内容的甚至还有更多。我的理想学习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我在起点,意识到问题,然后又去解决问题,就像上走了一步,然后又意识到问题......这样走下去我就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生命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