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065期话题】支付宝昨日正式上线“境外打车”小程序
【话题分类】产品
【话题难度】★★★
【讨论复盘】
1.支付宝昨日正式上线“境外打车”小程序,这一功能首批覆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全球10个国家的33座城市,一站式整合了Grab、Gett等5个当地主流打车平台。年内还有望接入更多全球打车平台,延伸到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个热门目的地。
2.解决中国游客语言不同,沟通障碍、担心绕路、下载当地的打车APP但系统不支持、认为现金支付麻烦等场景下支付相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还支持一键当地报警和7✖24小时的中文在线客服,取得很多支付宝用户的认可。
3.打车作为生活中的高频场景,支付宝选择通过给中国游客提供境外打车服务更好的展开当地市场。不出海,就出局。国内虽然处处红海,但海外市场工具类产品仍有强烈的需求,并且还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
【2019第068期话题】滴滴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试水聚合平台
【话题分类】产品
【话题难度】★★★
滴滴近期将在App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尝试做聚合平台。目前,其已经和秒走打车等多家出行服务商完成谈判,第三方入口即将率先在成都等城市开始。据滴滴知情人士透露,今后滴滴将陆续接入更多第三方出行服务商。上述知情人士介绍,以后,在滴滴的App中,除了原有的快车、专车等,会新增加一个为“第三方”入口,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入口呼叫第三方出行服务商的车辆。
1. 此前,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哈啰出行等企业相继推出了聚合打车模式。在该模式之下,企业只需要在自身流量之下搭建平台,引入有资质和运力的第三方网约车企业,省去了自建运力和大规模补贴的成本。
2. 和高德,美团相比,滴滴有明显的局限性:高德采用的是平台思路,提供的是场景,给用户提供了从找路到打车的一条龙服务。而美团的聚合模式是一个“反滴滴联盟”,它聚合了市场上弱于滴滴的曹操、首汽约车等玩家。此外,美团打车融入了美团的本地生活系统,采用的是高频打低频的策略。有了高德和美团入局聚合模式在前,滴滴未来的合作对象可能是剩下的小平台。
3. 滴滴此举反应了聚合中小玩家,正在成为网约车平台的新玩法。
「讨论」
Q:用户分群是用户运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水平结构的用户划分,满足更精细化的运营要求。那么如何发掘区分度较高的用户分群方式?
A:有两种主流的用户分群方式,一种是通过指标和人工属性的划分,例如用户画像中的年龄、学历、地域等特征,单一特征未必具有代表性,对用户群的区分度也可能不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特征。另外一种是用算法,通过数据挖掘建立用户分群,不需要人工划分。最常见的算法是聚类算法,就是说特征之间会存在一些联系,而这些联系其实可以通过聚类的形式,得到一个更“好”的特征,最后有利于分类。当然,每个特征本身对于分类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输入到分类的模型(如果后面接入的是用户分类模型)得到的分类结果也是不同。因此,通常做聚类前可能会先做特征选择,针对不同特征给予不同权重。
用户划分的群体少了,区分度不明显;划分过多,则没有业务价值。群体数量,要在数据和业务中取得一个平衡,用户分群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产品运营效果和价值。如果用户大到一定量级,用户群的属性粒度特征随着产品进一步扩大,不论怎么细分都难以满足用户的复杂性,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用户画像体系,此时的用户分群就成为画像的一部分了。
【2019第044期话题】头条孵化K12网校,K12教育风口是否即将到来?
【话题分类】产品
【话题难度】★★★
【讨论复盘】
1.K12教育(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 指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共计12年的基础教育。K12教育可以分为线上K12教育及线下K12教育。
2.K12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从98年开始国内借鉴学习北美的“K12教育体系”,这才有了最初的“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从08年以后开始K12教育逐渐处于平稳爬升阶段,因运营成本过高,民营教育机构不断缩减。
3.跟着互联网潮流趋势,K12教育又被慢慢的重新搬上舞台,领导人在2018年致全国教育大会上也讲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不难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国内K12领域内最为出名的几个机构分别为: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101教育、海风、科大讯飞、学霸君这几家独占鳌头,不过最近几年很多互联网大公司都开始为教育布局,这其中不乏腾讯的企鹅辅导、腾讯课堂、阿里与好未来的战略合作,以及至今头条的K12网校。
4.头条在孵化K12网校之前去年就已经在尝试K12教育行业,只是受主体业务影响,并没有做过多传播,从去年的K12教育融资情况来看,我国K12教育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较低,行业呈分散态势,经过了一轮大洗礼,K12教育只会在内容服务上更加精工细作,人工智能的加入或许是K12教育的又一助推器,2019年入局K12领域未尝不是个好的道路。但且行且珍惜,抢占K12教育风口并不是自己一人可为之。
「产品面试题 | 卖菜的店为啥卖水果好,反之不好」
Q:“卖菜的店通常有卖水果,水果店通常不卖菜,为什么?”
A:
1.基于流量思维,高频带低频,低频很难带高频。卖菜:高频,低利润率,做多SKU提高客单价和利润率;卖水果:低频,高利润率。
2.基于利润/成本考虑,卖菜比买水果成本更高。蔬菜的独立使用性较小,需要搭配食用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所以卖菜的成本较高;而水果的品种虽然多,但独立性较高,且食用方便,所以卖水果的成本较低。假如南瓜和香蕉价钱是一样的,但是你一个蔬菜店只有南瓜,用户只买一个南瓜可能没法儿做一道完整的菜,所以用户还得去另外一家买点儿辣椒葱等配料或者其他菜,所以就不会选择在这家店买,店主为了吸引用户,会选择进更多的sku满足用户一站式购物需求,导致成本升高。但是如果一家店只卖香蕉,不需要搭配其他水果进食,单一sku仍旧会有人买,相对成本低。
3.基于需求/场景考虑,卖菜需求更强或者说用户的购买意向更明确,而水果往往更弱以及需求容易在卖菜的场景下产生。反之,成立的概率更低。
4.基于用户考虑,买菜的用户相比买水果的用户覆盖面更广,买菜的用户画像通常是大妈,家庭主妇等类型,这类用户通常为家买菜偶尔也会买水果,因此,卖菜的地方买水果通常能够更好满足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5.总结:“高频低客单价(刚)需商品带低频高客单价商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