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十多年没有去过农村的集市了,如今的集市比以前热闹,物品也相对丰富。但总觉少点什么,几圈逛下来,没有什么感觉,少了少时的那种激动和惊喜。
农村形成的集市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就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开始了每年一次或两次的集市,附近的商户和农民聚集在此,形成一个商品交换买卖的场所。
农村的交通大都及其不方便,尤其是山区,农民出行困难,加上农村店铺少,也许最初集市形成就是为了满足农民商品买卖的需求。
整个小学阶段都在村子里度过,没有到过山外的世界,在我小小的世界里集市是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每年都扳着手指算离我家最近的几个集市还有几天到。有3个集市离我家比较近,但只有一个是能去成的。那个集市是属于我们那个大队的,每年集市那天学校就放一天假。当然大点的集市人气比较旺,一般集市前一两天就开始热闹了,也会提前一两天把戏班请过来开始唱戏,整个集市持续大概三天。我们大队那个集市是属于大点的集市,一般每年都会请戏班子唱戏,热闹3天。每年快到集市的时候,整个学校就蠢蠢欲动,兴奋、激动的心情充斥着整个校园,大家的心早就飞到集市了。
说是大队的集市,离我家还是有点距离的,走路过去也要半个小时。那时挺羡慕家在集市旁边的同学,一出家门就能见识集市的热闹和繁华,还能在集市结束后大扫荡一番,收获点意外惊喜,比如商贩丢弃的物品,粗心拉下的东西,甚至是几分或几毛钱。而且集市那天,他们家里还会招待亲戚,不但家里会做好多好吃的,还会收到好多亲戚带的物品,无非也是一些吃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远离集市的我所没有的,所眼馋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时经常会梦到在我们村子也兴起了集市,兴奋的我从上面村子逛到下面村子,一遍又一遍的。不过只是梦而已,如今也没有兴起集市。毕竟集市的形成条件很复杂,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而我们那个小村子实在太偏了,在偏远的农村也不起眼,算不上重要地方。
大队的集市在庙前,那儿地理位置很好,适合于集市的形成。在群山环绕的山区,稍微平点,开阔的地方很少见。而那儿刚好是几座山脚下的一块凹地,在凹地中央又凸起了一座小土山,山上建了一座祖始庙,此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说此庙很灵验,香火很旺,逢年过节周围的村民都要去烧香拜佛。提起此庙,还记得小学时代的七姐妹庙前结义。如今此庙仍在,曾经的七姐妹各奔东西,六位姐姐是否还能和我一样记得曾经那纯纯的友情。附近的村子就以庙为界,以庙命名,称为庙前和庙后。集市就以庙为中心蔓延,戏台搭在庙的前面,庙在小土山上,戏台在庙前的另外一座山半腰,两座山之间的山脚下溪水叮咚,看戏的人坐在土山的山半腰,唱戏的在庙前的山半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剧院。一天有三场戏,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小孩对看戏没什么兴趣,在那种年龄也看不懂,只能图个热闹,因此很少看上午和下午的戏,那时都是对戏很着迷的老人在看,我们早在集市溜达了,走累了才会在戏台前逗留一会,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尽管根本看不懂戏,也不感兴趣,但还是早早就占个好位置,以便晚上看戏。所谓的好位置,可能就是一块光滑的石头,适合躺下;可能就在一颗大树下,可以靠着。如此看来,小小年纪就已经受到传统文化艺术启蒙,不过对五音不全,天赋不高,兴趣不浓的我来说,仅仅留下了戏班子的衣服很鲜艳漂亮,女戏子都很漂亮的模糊印象。
戏子的豫腔通过扩音喇叭,划过长空,飘荡在整个山谷中,继而淹没在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集市中。尽管不喜欢看戏,但戏子那忽高忽低、气韵悠长的唱腔烘托着集市的气氛,吹过耳边,停留在心间,体内都荡漾着快乐的分子,满当当的幸福和满足。
集市开始前,与其他农村道路没有什么区别,泥泞的路安静地躺在那儿,两边空空荡荡,偶尔几个人走过,一群羊在嚜嚜声飘过,少见的几辆车驶过,拖着长长的灰尘,飘起的灰尘久久散去。但集市时那条主道和许多曲折蔓延的小道就不同往日了,条条被打扮的花枝招展、琳琅满目、热闹非凡。路两旁摆满了各种物品,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令人眼花缭乱。小贩们想出了种种办法展示他们的物品,买吃的摆着简易的炉子、桌子、凳子,一个小吃摊就建好了,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摊子上黄澄澄的油条,煎锅上泛着焦黄的煎包,勾引着人们的味觉、触觉和食欲;一块破布或一张报纸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各种农用物品,剪刀、锄头、镰刀等各种物品,小贩还不时做广告,展示下削铁如泥的各种刀,现在想想当时怎么也应该让他演示下自相矛盾,以己之刀削己之刀;卖衣服的用几根棍子,几条绳子建个架子,五颜六色的一堵衣墙就好了,在拥堵的人群中远远就看到了,吸引着我的眼球,憧憬着;还有很多带点赌博性质的小摊子,比如套圈、打气球,还有像表一样带着指针的物品。
回想起来,最吸引我的还是书摊上那些小人书、故事会、故事大王。每次一到集市先搜寻书摊的位置,蹲在那儿看个够,再顷其所有买几本带回去。集市时家人一般给我两三块的零花钱,一本书大概2毛到5毛,那点钱买七八本,就所剩无几了。为了多买几本和同学交换着看,只能忍着食物的诱惑。毕竟农村的小学除了课本,就是作业,那些闲书成了我们唯一的调剂。看来小小年纪的我面临精神和物质的抉择时,已经懂得精神优于物质。集市结束后那几天,是老师最头痛的日子,全班同学几乎人手一本闲书,稍不留意那个同学就冒着被批、被罚、连带闲书被没收的危险沉浸进去了。
昨天是农历12月20,刚好是姥姥家那边集市,也算离我家比较近的地方。掐指一算还真有十几年没赶过农村集市了。今年刚好在家闲着,按照习俗姥姥家集市,亲戚们都应该过去,就和妈妈一块去看姥姥了。
跟着爸妈走在集市上,经过路两旁一个个摊子,没了惊喜和期待,多了份腻烦。路边摊上的油条没有任何遮盖地放在那,来来往往的人走过,灰尘飘过,勾不起任何食欲。那些飘舞在冷风中的衣服,质量和做工很差,还带着俗气的颜色和气息,曾经被某个摊位的衣服所吸引,缠着妈妈给我买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马上要过年了,集市上聚集着人群,聚集着过年的气氛,摆着很多对联和年画。一圈走下来,物是此物,人是此人,改变仅是那份心境,跟随着改变的还有那份心情。看着集市上来回穿梭的孩子们,依稀找到了当年的我。
时过境迁,如今的农村不仅交通方便,人们的视野也比以前开阔了。市集上的大多数物品对农民来说也有点跟不上时代步伐了。比如说衣服,老旧的款式和质量使得少有人问津。如今农村的小青年一个个都紧跟城市潮流,怎么还能看上那些衣服,即使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妇女,也从电视里寻到了时尚的踪迹。既然买方改变了,卖方是否也应该转变一下,当然对农村人来说最敏感的还是价格,这就需要精明的商人去寻找好的结合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