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跟着朋友夫妇去了趟日本九州。朋友的丈夫是福冈人,问我想不想吃LOCAL一点的。我说好啊,我爱LOCAL。于是到福冈的第二天晚上,我们就去吃屋台。
那应该是在中洲一带——反正我也有点没搞清。临近夜晚11点,整条街上几乎没有路灯,唯独一字排开的屋台如同一团团烛火般摇曳,不禁让我想起《千与千寻》中,河对岸灯火阑珊的油屋,同样充满魔幻与神秘感。
屋台其实就是日本特色的大排档。它们大多是用两轮车改造而成,大概因为冬天的缘故,施加了门板及塑料苫布。虽然挨得很近,又充满竞争关系,但总体上形成一种集团+各自为政的格局。看见客人经过,就用各自的方式招揽,平和又融洽。
然后进入屋台,又是完全另一番体会,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当然不可能看到豪华的装修,几平米的空间被黄色的光线围绕,BGM播放着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老歌,瞬间就有一种懒洋洋的感觉爬到肩上,迫不及待要坐下喝上两杯。屋台主人是位年约40出头的先生,正熟练地摆弄着手里的食物。菜单上都是些烤串和关东煮,随意点了一些,抬头发现头顶的木板上全是各种留言与涂鸦,还有一个巨大的用红色记号笔写就的“YUKI♡KANA”。看来用文字表达爱意的方式,到哪儿都是一样(当然了,前提是那个地方允许你涂鸦)。
接着又发现面前几个酒瓶都很硕大,摆放也是讲究,似乎是故意将食物的料理过程与客人隔开,但又正好能看见老板忙里忙外的身影。
座位是很传统的木质长凳。在我们进去之前,狭小的空间已坐满一半。相比中国对陌生人的谨慎与怀疑,日本陌生人之间的热络总是毫无难度。据朋友介绍,日本人见面打招呼,就连天气的话题都能持续好几个来回。更何况,日本又非常讲究长幼尊卑、职场阶级,屋台的老客人同样有种向新客人“传授经验”的使命感。
而这两点很快就得到了验证——隔壁新来了两位客人,于是最早落座的几位老客人就开始和他们攀谈,听说对方是从北部过来,又开始询问下雪的事情。虽然我听不懂日语,但从表情也大体能领会他们如同“前辈”般的友好与“得意”。
当然也可以和老板说上两句。得知我们从中国而来,老板一幅见惯各色人等的派头,然后悠悠地吐槽一句:中国人也会来,就是比较大声啦(朋友告诉我的)。然后朋友也来上一句:日本人也很大声啊。(哈哈哈干得漂亮!)
令人意外的是,屋台的经营者们都持有日本政府颁发的正规的营业执照。每天大概7、8点,他们会推着两轮车来到固定地点做准备,一块木板、一张椅子全部自己搭建、排列,动作利索的话也要1个小时才能搭完。然后一忙忙到凌晨2、3点。
其他城市也有屋台,却都没有福冈保留的多。可惜的是,这仅存的一点传承都快消亡了。因为屋台只能子承父业,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乐意继承。
无论怎样,相信还是会有人坚持下去。如果真到了终结的那一刻,也许政府会愿意开放非血缘关系者也能经营屋台的政策呢?还是不多评价了,毕竟我对此知之甚少,轮不到我评头论足。
离开的时候,屋台那古朴的光线静静地留在了身后。屋台的主人们依然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微风隐隐约约带来一些欢声笑语。人们在那里卸下防备,为心灵找到片刻栖息之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