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这八苦,基本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一次。正如李叔同大师所言,人这一生,不过是“悲欣交集”罢了。悲苦的,是经历。欣喜的,是心境。
人,为什么非要经受这八苦的磨练呢?难道说,不吃苦就不行吗?很遗憾地说,普通人降生到红尘俗世当中,必然要吃苦受罪。
其实很好理解。大自然有两块金子,三个人类,这三个人就会为了两块金子而争来争去。痛苦,就由此产生了。
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每个人的苦,都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人的不幸,也各有各的特点。
老天让你生病、受苦、吃亏,也许是为了给你这四个暗示。
一、对于自然规则的敬畏。
枯荣兴衰,生老病死,本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对此,有一位禅师说过,必然要经受的自然规律,我们只要坦然接受就好,没必要想太多,也没必要纠结太多。就像死亡,本就不可避免。
又有谁能超脱生死呢?没有人可以做到摆脱生死,这就注定了,每一代的人类,都会消失不见。旧的一代没了,新的一代又出现了。
正如唐代诗人张若虚所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是谁第一次看见了月光,江月又在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呢?人类族群代代更替,无穷无尽,而江水和月亮永恒不变。这,便是自然的规律。
在大自然中生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顺其自然,敬畏自然的规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就行了。
二、让人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人性当中最大的缺陷就是: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认为已经得到的,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人间才会有诸多的悲剧。
就拿“活在当下”这件事来说,有些人觉得,自己月入几千块,活得没有别人月入过万幸福,就悲观地活着,漠视了生命的意义。
要想改变这种观念,只需要生一场病就可以了。在病痛当中,人们的观念就变了,觉得只要健康了,那就足够了,有钱没钱,能活就好。
没有生过病,就不会重视自己的性命。没有失去过一切,就不会珍惜眼前人和眼前事儿。人类就是如此,等失去了,才格外珍惜。
普通人,没必要奢求什么,也没必要有太多的欲望。面对生活,尽力而为,好好珍惜,那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不要理会太多了。
要知道,一切存在的人与物,都是暂时的。当下不珍惜,等失去了,就后悔莫及了。
三、尝遍酸甜苦辣咸,修身养性。
人间就是一个道场,我们都是这个道场当中的修道人。到底可以修到哪一步,就要看个人的悟性和本事了。
有些人修了一辈子,还是糊里糊涂,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有些人修了一辈子,越活越通透,也看透了人间的本质,这是他们自己的本事。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早年特别相信“格物致知”的说法,就对着园子中的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随后,王阳明就患了严重的大病。
卧病在床的这段时间里,王阳明就在思考,这“格物致知”,真的就有道理吗?后来,他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万化根源总在心。
就是说,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你的心如何想,那你就会如何做事。心如花海,那你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花海。心如深渊,那你的人生就漆黑如深渊。
历经世间多少事,不过是为了修心修身罢了。把心修好,才是我们这一生的功课。
四、听从本心,痛快活一场。
生死,确实很可怕,但它也特别公平。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在生死面前,其实都一律平等,终究是要离开的。
古时候的王侯将相,有权有势有地位,不也要魂归黄土吗?普通人啥都没有,可能连房子都买不起,最终也跟王侯将相一样,尘归尘,土归土。
对此,有人会说,既然人生如此辛苦,如此不公平,最终还要死去,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意义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听从自己的本心,好好活下去。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及时去做什么,千万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
人活一世,也仅仅只有一世,不过百年的时间,倘若没有听从本心,为了自己而活一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那就真的辜负天意了。
很喜欢这么一句话,每个人活着,都需要给岁月,增添一点颜色和光彩。至少,不要让这几十年的人生岁月,太过于黯淡。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