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 年 5 月 22 日 —1066 年 5 月 21 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 “三苏”,同时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之列。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生平经历:早年游荡:苏洵小时候学习不认真,喜好游山玩水,直到 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后来绝意于功名,在家读书写文,并教育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名声大噪:北宋嘉祐初年(1056 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等名人的推崇,名声大噪。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期高中进士,名动京城。
晚年为官:北宋嘉祐五年(1060 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担任霸州文安县的主簿,参与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北宋治平三年(1066 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工作完成。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
文学成就:散文方面:苏洵擅长散文,尤其善于政论,文笔流畅雄健。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其代表作有《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在《六国论》中,他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 “弊在赂秦” 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4。诗歌方面:苏洵的诗歌风格质朴苍劲,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其诗歌作品有《有触者犊》《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等14。
文学风格与影响:苏洵摆脱了科举应试的功利心,提倡文章要 “得乎吾心” 而作,主张写 “胸中之言”。他强调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反对因袭剽窃。这种文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与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合拍,是北宋古文革新的有力推动者。苏洵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上继韩愈、欧阳修,下开苏轼、苏辙,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豆包
苏洵,作为苏轼、苏辙(同哲的音)的父亲,他是伟大的,与之比肩的在历史上也只有建安风骨的政治、军事家、诗人的曹孟德家庭可以与之对等。可谓千年一叹,千年一家族、千年一华章!
的确,曹操、曹丕、曹植的文章写得好;千年后的苏洵、苏轼、苏辙文章也写得好,各具风流!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作者分别列举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情况。齐国未曾贿赂秦国,但因与秦国交好而不助其他五国,五国灭亡后齐国也不能幸免;燕国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所以小国而后亡,可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的计策后招致祸患;赵国曾与秦五战,二败三胜,后李牧连却秦兵,但李牧因谗言被诛,赵国最终灭亡。这些例子说明,不赂秦的国家有战胜秦国的可能,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最终走向灭亡。
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四周环伺,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缴纳大量钱财物资,这与六国赂秦的行为有相似之处。苏洵撰写《六国论》,意在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面对北宋时代,真宗、仁宗朝的辽朝虎视眈眈,北方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且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岁币求和平。
以上的政策,以及宋太宗赵光义在幽州地界的两场决定性战役的失败:
1、高粱河之战3:
战役时间:公元 979 年。
战役背景:宋太宗赵光义在 979 年出兵灭了北汉后,击败了辽国南院宰相耶律沙派来的援军,并夺取太原,实力大增,雄心大长,认为辽军并不可怕,于是决定一举收复幽云之地,亲率宋军进攻辽国幽州。战役经过:起初,宋军进展顺利,将幽州城包围,但久攻不下,导致将士疲惫、士气低落。此时,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特里兖耶律休哥率领数万援兵赶到。宋军在击败耶律沙的先头部队后,耶律休哥率骑兵从小道迂回,袭击宋军腰侧,与耶律沙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同时,幽州城内的辽军也出城作战,宋军被四面夹击,宋太宗中箭受伤,阵势陷入混乱,最终溃败而逃。战役影响:此役使宋军损失惨重,不仅伤亡一万余人,还极大地打击了宋军的士气。从此,宋辽战局逐渐向不利于宋朝的一方转变,宋朝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辽国的战略态势由进攻转为防御。
2、岐沟关之战:
战役时间: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986 年)。
战役背景:982 年辽景宗去世后,辽国出现主少母壮的局面,但萧太后摄政后,辽国政局很快稳定下来。宋朝方面,一些大臣认为这是北伐的绝佳机会,宋太宗赵光义不顾反对,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战役经过:东路军曹彬部求功心切,孤军进至涿州后,因粮草不继,被迫撤回雄州,不久后又裹粮再进,但部队疲劳,战斗力下降。辽军则以逸待劳,全力对付东路宋军。五月,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统大军追击宋军至岐沟关,与耶律休哥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两军决战,宋军大败,伤亡惨重。残部夜渡拒马河,又被辽军追及,溺死者甚众。战役影响:岐沟关之战是北宋与辽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宋军在此战中全线溃败,损失巨大。此后,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宋朝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更加渺茫。
在3年时间的两场大败,而且是损失宋军精锐,还有皇帝赵光义以受伤而落幕,这样凄惨的背景,使得北宋一朝再也没有勇气和实力北向而攻辽,在战略上最终趋于保守而赵光义的后代也趋向于守成之君。
无论是高梁河之战还是岐沟关之战,都让宋朝锐气大伤。第一战赵光义被射伤侥幸脱逃,第二战,曹彬东路军主力损兵15万,而且西路军在太原也先胜后败,而且在监军的不顾战机的前提下,杨业战死,更是让北汉降将(杨无敌)死于非命,宋朝再无精兵良将与北辽争夺。
统兵,将帅心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而军事实力又让军队受到严重打击,且由于宋朝的立国的不正,历史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对军事将领的不自信、不信任。所以,国策为重文轻武。这样的国家再难在战略上有所起色。
而苏洵的这一篇《六国论》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可谓一针见血。进过
四川眉山苏洵一家,也因为这样的文章进士,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一家有三的局面,成就不朽之伟业、一代宗师!
——力 2024年10月2日 甲辰年八月三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