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楼夷老师的课程《 怎样培养有主动性的孩子》。
其中有一节是讲借助归属感让孩子更主动。
归属感,同伴的认同,拥有好朋友,对一个孩子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伙伴群体中有安全感,可以帮学互助,就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动性。
拿我儿子举例说明,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会回来说我的好朋友是谁谁谁,我只有一个好朋友,很失落的样子。也不是很愿意去幼儿园,那么更别提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心的玩耍学习了。
小学一年级更是严重,自己没有朋友,形容自己是单身狗。换了新同桌以后,和同桌玩的很好,回来高兴地宣布同桌是最好的朋友。也会讲同桌考试要问他,同学学习差等。同桌也会带小东西给他。很平常的东西,孩子却视若珍宝。可见朋友在孩子的心中多重要。
在学校里是否快乐,跟有没有合得来的玩伴关系重大。
心理学家哈里斯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在于教养,而在于给了孩子好基因以及良好的社区或者学校环境--即孩子的同辈群体。
重视孩子的同辈群体,改变以前认为的孩子是家长教育出来的想法。关注孩子的外部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们家长应该积极去做的。
教养影响的主要是孩子的家庭行为。而在外部社会,孩子自有一套不同的行为规范。
孩子跟同伴一起打闹的时候,表现的真的像陌生人。他在家里从来不会那么主动地和人聊天搭讪。
孩子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方面,父母能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基因,教养的作用很小。
原来说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巨大,甚至有占主导的趋势,哈里斯的研究颠覆了认知。
也有其道理,孩子毕竟将和同辈生活一辈子,而不是与父母的爱。
那么,父母就没有用了么?
哈里斯给出两项建议:
1、改善孩子的外表,达到有吸引力又正常,不要过于与众不同,名字不要特别怪异。
2、选择合适的学校、社区,不要频繁搬家。
家庭教养无法影响孩子的人格,父母可以曲线救国,影响孩子的同辈环境。
可以联合同样重视教育的家长,使孩子一起交流学习,通过同伴激发孩子。
以后给孩子报兴趣班,也要多留意联系班级里的家长,沟通孩子们的学习进度,这样可以促进赶超学习的 氛围,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大人要跳出自己的小家庭,努力创造和谐社会,让孩子们在其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成年人最应该做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