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和诗人。
顾恺之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曾在孙吴和西晋时期当过官。但顾恺之的仕途并不太顺利,曾担任过桓温和殷仲堪的参军,直到在义熙年间,顾恺之才进入朝廷担任通直散骑常侍。
虽然仕途不太顺,但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领域之“才绝”
顾恺之文赋很出色。传曰:顾恺之的《筝赋》可与嵇康《琴赋》媲美。《筝赋》曰:“其为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蔚波成。君子嘉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罄虚中以扬德,正律度而仪形,良工成妙。轻缛磷彬,元漆缄响,庆云被身。”顾恺之的《筝赋》表现了他音乐造诣的深厚、对乐器的精通和他清净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顾恺之的文学作品传世的不多。能反映其文学成就的主要是《观涛赋》和《筝赋》。顾恺之的诗赋气势宏伟、辞藻美丽、清新高雅。他的诗文当时被誉在曹操之上,称其“文虽不多,气调警拔”(见《诗品》)。所著文集行于世有启蒙记三卷,集二十卷,大多遗失。尚存《雷电赋》《观涛赋》《冰赋》《湘中赋》《湘川赋》 《筝赋》 《凤赋》《画赞》《水赞》等散稿。
绘画领域之“画绝”
顾恺之尤精绘画,乃“三绝”之最,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晴,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装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画迹甚多,其中《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为人处世之“痴绝”
顾恺之还有一绝,那就是痴绝,传记中讲了顾恺之好几个“痴呆”之极的故事。特别是,当顾恺之寄存在桓玄家里的一箱上品画不见了,他不仅不追,还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顾恺之的痴绝”显得有点傻,其实不然,实际上此痴只是他的“大智若愚”。当时桓温桓玄父子权势显赫,桓玄在其父桓温去世后,拥兵自重,连杀大臣,逼死殷仲堪,图谋篡位,如果顾恺之当时不装傻扮愣,那么很可能也会被杀,因而只好装傻。别人说他痴绝,其实这才是顾恺之高明之处,不显山不漏水明哲保身。
所谓“痴绝”并非真痴,而是高情商的表现。桓温评价他“恺之体中痴點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痴黠”非常中肯。
轶事典故
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人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
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痴黠
《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丰富,喜女、戏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今,概莫例外。顾恺之虽痴,却工于心计。
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