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知识体系上的某一部分,被打通了.
这要从我今天看到的两篇文章开始.第一篇是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的<为什么你一定要学会写作?>,第二篇是古典<超级个体>中的<功利读书法,五倍提升认知效率21-1>.引发我思考的,是这两篇文章中,对于写作的不同角度的描述.前者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描述写作,而后者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描述阅读.
前者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这就要求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检查自己想写的东西是否有价值.
而后者文中,提到过一个"游乐园读书法":不要从书籍的第一页开始看,要像你在游乐园游玩那样,先看这个乐园的布局,看看自己最想玩的是哪些项目,然后直接过去.看书亦是如此.这就要求读者在看书之前,必须找出这本书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两篇文章想通之处,引发了我下一个问题:作者与读者共同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我反复思考,发现如何回答都不合适,后来我发现,应该是我提问题的方式错了.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改为:作者认为对读者有价值的东西,和读者读书时渴望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问题清晰了,答案也清晰很多,我目前认为,"变化"是读者和作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回想一下,我们在看电影,漫画等作品时,会不会被电影一波三折的情节深深吸引呢?一段平凡日常的流水账,我相信大家都不会想看这样的电影吧?又比如,我们在看心灵鸡汤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错觉,认为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之后的生活就会产生变化?然后鸡汤喝多了,有点腻了,开始感受不到这种"即将变化"的幻觉了,我们就是不是开始抵制鸡汤了?有些专业文献公布出来,有些人趋之若鹜,大部分人如看天书,这不正是因为专业门槛的缘故,大部分人感受不到文中的"变化",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吗?
至此,联想到"变化"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李笑来"在春节时的一篇演讲,里面提到一个作者认为重要的能力: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李笑来在文中提到过,他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曾经把一些他认为好的电影,以2分之1的速度慢放看完.在观影的过程中,常常能够发现一些之前没发现的东西.
这样的能力,如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怕是能够收益良多.平常我们坚持做某些事的时候,常常坚持不下,很可能不单单是意志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重复的活动中,感受到任何"变化".我相信没人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他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但现实是,不管我们感觉如何,只要做了,其实还是有效果的,只不过这个效果小的我们感受不到而已.
那么,如果是基于"变化"而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且容我思考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