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一个黄鹂鸟叫的最欢实的季节,就跟现在这个时节一样,天气炎热正直雨季,是万千学子要一决雌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个高考的日子。可是在这之前,我早已无心读那枯燥乏味的语数外政史地,看见那理化生的倒是有些感兴趣,但我的心已经不在课本,我甚至不清楚我为了什么要读书,我也不知道读书要干什么,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似乎只是例行公事,学不学都是我说了算。我妈是个文盲,我爸是个参加过高考的知识分子,在当时那个时代的高考可能比得上现在的研究生了,但也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关于学习,关于高考的任何事情,或许是因为教育不公导致的家庭矛盾在他的心理留下过阴影吧!但是这种矛盾在我这一辈人身上依然很突出,我姐她们也早早就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为此我也曾有种负罪感。直到高考前夕,我还是浑浑噩噩,因为我不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为什么参加高考,即使在老师的口中常常听到一些答案,但我觉得那就是一些危言耸听之词,再加上成长路上的一些事情,我索性也就趁早放弃了上大学的打算,我想也没有几个人在高考答题时睡过觉的吧!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农村孩子通过高考,然后再让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倾其所有甚至借债,上完大学就一定就能出人头地吗?农村人供一个大学生出来多不容易,有的父母只知道让子女上大学,但从来不告诉他们上大学将来能干什么,即使是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也不告诉子女通过这个途径将来能做什么,也没有具体的预算,有的家长砸锅卖铁,有的家长并没有付出任何行动,都只是盲目的让孩子上大学。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家长觉得既然自己付出了成本,就一定得有回报,视其为一项有偿的投资,可惜很多家长都错了。虽说这是一项投资,但只是在下一代成长生活路上的投资,如果是父母的爱都是纯粹的话,那么在很多农村,面对教育资源不公平所导致的矛盾面前,这种爱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并不是那么无私和纯粹的。
在现如今,参加高考和上大学已经是一个很普及的现象,就像以往的扫盲和九年义务教育那样普遍,再加上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环境,如果不上大学进去社会就矮人一截,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很多家长的观念还是停留在上大学是一项有偿投资,或者还有些无知的家长觉得有没有学历文凭无所谓,混个识字就成,还想着空手套白狼的神话,家长们如果真想让孩子有出息,在孩子成长期,在没有高考之前就应睁眼看世界了。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我认为阶级垄断性恰好就在教育上,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中国每年都有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输送进社会,哪里来的那么多工作岗位,又有几个可以出人头地?就算你再诚实,再怎么能力出众,没有统招或者像样的文凭,照样会被企业拒之门外,很多家长的无知正是体现在没有生活经历上,体现在即使拥有学历知识却不知道开眼看世界,不知道思考上。
但凡事也不尽然,如果家里有条件,能够支撑子女走完该有的教育之路,那自然是好的,往后的路上也会好走一些。除了文凭给予的入世必要性以外,大学经历给予的只是一个缓冲,教会的是人的新的思考及思维方式,在一个思维认知活跃的氛围下走出来的人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样。比如那个北大毕业卖猪肉的,985/211毕业摆地摊的,还有近期出的纪录片《中间人生》讲述985北科大毕业生入行做房产中介的,职业本不分贵贱,成事不在文凭,知识思维的获取不在于上不上大学,主要还得看人。
原创:西北孤鹰
收录:不染简文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