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婚姻育儿
高三孩子学习差,有可能是“知识幻觉”症?父母现在知道也不晚!

高三孩子学习差,有可能是“知识幻觉”症?父母现在知道也不晚!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9:56 被阅读25次

家教随笔

在一些高三家长的私信或者留言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孩子学习的,主要是成绩不理想,孩子不会学习,学习方法不对该怎么办?说实话,如果都高三了,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确实有点晚了,前面这十多年究竟做了什么?父母是需要反思的。

但即使如此,面对高三的孩子向你的求助,父母也绝不是无所作为或者一味指责,一筹莫展,而是应该积极的想办法,改善孩子的学习方法,有一句话说得好“想种一棵树最佳的时间是两个,一是十年前(十年树木已成),二就是当下此刻(想到就是做)。”

回想我儿子在高三时候的学习,确实也经过一些方法的调整,毕竟和前面的学习相比,还是有些区别的,今天就专门聊这个话题,全部是满满的干货,父母和孩子都可以阅读,记得订阅本专栏啊!

在正式开聊之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钥匙开锁的机械原理是怎样的?

不看实物,请画图描述钥匙开锁的原理图,包括里面的每一个部件和工作原理,越详细越好。

你能直接凭借已知的知识和日常印象画出来吗?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请注意,这里不是画一个钥匙和锁的外形,而是指内在工作原理机械结构图。

大家或许会有一点点的印象:“我大概知道原理,首先插入钥匙,它就把里面的某些构件触动,或者顶开一些结构,然后……”但当需要你精确、细致地叙述时,你会忽然发现,对这件每天都用的小物件实际上知之甚少。

锁的基本原理就是锁芯被参差不齐的铜柱挡住不能旋转。所以触动不了锁扣,锁环就开不了打不开锁。钥匙的作用就是把这些铜柱顶齐(每把钥匙和锁之间都有特定的位置约定),这样锁芯就可以转动了,锁就可以打开了。

你看,仅仅凭借日常的模糊印象,并不能支撑你把它还原出来。

这就是认知神经学理论中提出的“解释性深度错觉”,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一个名词,实际上也和高三的孩子学习有关系,所以高三的父母不妨补上这个内容,了解一下没坏处。

“解释性深度错觉”究竟什么意思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认为自己理解并弄懂了很多东西,能够记得很多事物,但实际上,他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记住的,可能远远低于想象中的自己拥有的知识结构。

如果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

你对自行车一定非常熟悉了。哪怕你不会骑,也肯定见到过很多次,对不对?

那么,现在给你这张图:

你能否把其他部件补充完整,让自行车能转起来?

必须强调的是,这不是我画的,我画的才不会这么丑呢。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真实的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被试,无法准确地补全图片。

他们画出来的样子,类似下图这样:

所以,如果你画不出来,不用觉得太惊讶或者感到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其实你要明白,你和大多数人都一样,我们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当要求精确表达某件事物的时候,立刻就会显得拙嘴笨舌。

我们对于自身“知识量”的估计,远远高于实际拥有。

这种情况用一个短语表达就是“知道的幻觉”,这个词似乎更容易理解,所谓的“知道”也许仅仅是浮于表面或者就是一个词汇。

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读完一本书,感觉记住了很多知识,但过了一阵子,就只剩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当被问及“书里究竟都讲了什么内容”、“对你最有启发的知识是什么”时,大脑就会不够用,有时甚至是一片空白;

听完一场精彩的讲座,记下了许多要点,当时提醒自己这些一定要在实际中用一用,再三做了记号。结果一到实践,还是走老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讲这些心得体会抛诸脑后;

对于一个理论、一个现象,听了很多遍,觉得“我已经懂了”。但要真正向别人介绍时,才发现还是有许多缺漏,说不清楚,讲得磕磕巴巴,许多地方完全不是原先理论的样子;

这些现象,大概都属于“知道的幻觉”。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懂得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熟悉这个词”而已,并没有真的将这些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和内化。

那么,大脑是如何判断我们是否“知道”一件事物的呢?

答案是:依据我们对它的信息量。

针对一样事物,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大脑就认为我们越“了解”它 —— 哪怕这些信息,实际上可能是不充分的,无价值的。

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自行车。

围绕着自行车的信息,可能有许许多多种,比如:它有什么类型(公路、变速、山地……),它有什么款式(男式,女式),它有什么牌子(凤凰,永久,捷安特),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常见场景(摩拜,ofo),什么颜色(小黄车、小蓝车),然而对于最核心的,它如何工作,原理是什么却知之甚少。

你会发现,我们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是宏观的(前面这些)。而关于工作原理、部件细节的信息,我们了解得非常少。

也就是说,对于“自行车”的各项信息,我们的获知的信息量可能是充裕的,但结构是严重失衡的,不完整的。

但是,在大脑眼中,它不会去做这么细致的划分,只会粗略地分类:熟悉,和不熟悉。

它一看:信息量这么多,那一定是很熟悉了,不用看了 —— 于是,大笔一划,就把它归为“已经熟悉”的那一边,而事实上,对于这个事物其他的方面,很可能一无所知。

这就是“知道的幻觉”比较生动的例子,帮助高三的父母理解一下这个抽象的短语。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懂”一件事物,我们只是“熟悉”而已。

生活中,其实有非常多的现象,都适用于这个规律。

举个例子:你还记得十年前你读过印象很深的一本书么,还有哪些记忆?

我猜想一下,你可能会记得你是在哪儿读到这本书的,和谁在一起,那是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人,可惜现在不在一起了;这本书的封面什么样,书页是不是泛黄了、里面有没有折太角,读书时你周围的环境什么样,甚至,你的心态和情绪怎么样,诸如此类,都会零星的回忆起来,如果时间允许,可能还会。

然而继续追问:这本书讲了什么?有哪些有意思的知识点?有哪些值得人生思考的好内容?

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毫无印象的。

原因很简单:前面这些信息,属于替换性的外围“情景记忆”,记住它们的难度非常低;而书里的内容,属于“学术细节记忆”,你需要经过深度加工(亦即真正的深度思考)才能理解并记住它们。

但是,对大脑来说,它会接触到大量低思考的“情景记忆”,从而产生一种“我对它已经足够熟悉了”的错觉,挤压对于后者的注意力和资源。

这就是部分高三孩子阅读的记忆效率和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他们的大脑在经受一连串信息流的刺激,但真正有效的、留存下来的,其实非常少。

另一个例子也很鲜明:高三可能上了很多课,也花了时间去上,但他们真正掌握了吗?对学习困难的部分孩子而言很可能没有多少,也是他们家庭的噩梦。

他们只是经历了一个“上课”的过程 —— 或许还动脑子去做了作业 —— 但这些,大多数时候增加的是“熟悉”程度,而非“掌握”程度。

掌握是需要一定数量量、不断、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但关键是,这种“熟悉”程度,会给你一种“我已经会了”的自我判断。在它的刺激下,你会不断地去追逐新事物,获取新资讯、新内容,但却从未回头看一下旧知识的巩固。

在这种自我判断已经掌握的心态下,就像拎着一个有破洞的袋子,不断往前走,不断往里装东西,却一边走一边往外漏。

这就是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大敌,为什么许多高三父母常常唉声叹气,感觉自己孩子成绩不佳,做事没有兴趣,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学习。

那么,现在高三的父母可能更关心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知道的幻觉”,更深刻的掌握现有的知识呢?

这里分享几个小技巧,也是在我儿子高三实践下来效果比较明显的措施,也许能帮到孩子。

1. 建立自己的外部系统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大脑究竟能储存多少的知识量?

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经过四十多年的追踪研究,包括一系列的实验,测算出了人们学习和记住事物的速度,并假设:如果在70年的时间里,这个速度是恒定的话,总量是多少。

答案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1GB。

1GB能装下什么东西?换算成中文,就是5亿个汉字;在4G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影,哪怕不那么高清,也都超过这个上限了。

所以,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它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用可靠的外部系统来辅助自己记忆事物,同时,牢牢记住:

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它们的特征和关键是什么;

可以如何使用它们。

举个例子:我儿子常用的记录工具就是思维导图,在老师的课堂上实时记录下要点,用自己的方式形成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他内在思考之后自我形成的,这一点当然也有风险,幸好我儿子自己整理的效果不错。

任何时候,当他需要考虑某个综合性学科问题时,常常可以在相应的导图中得到启发,检索这个外部的知识框架体系,比纯粹的记忆高效的多。

利用思维建构工具,建立外部思维检索系统,看似非常简单,每个人都能做到。

但为什么会有差距,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能否形成习惯,能否做到:有任何事情、想法,立刻记下来,不拖延,不浪费一分一秒时间。即使在高三那么紧张的情形下,我儿子没有熬夜,一般他自己准时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早晨5:30左右起来,睡眠质量还是不错的。

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坚持,而一旦养成了习惯,人就会获得内在的充实感,而不再感到是机械的坚持了,那时自己完全内化这个流程,会成为孩子完善知识体系的有力辅助。

2. 帮助孩子强化自己的“再认”能力

高中学习中做笔记、记录事物,最容易碰到的一个障碍是什么呢?

就是:你连“做过记录”这件事,也忘了。

举个例子:文章最开头的两个案例(钥匙开锁和自行车),就是阅读时,随手记在导图里的。

我是如何记录的呢?就几个关键词:钥匙开锁,自行车,解释性深度错觉。

仅仅这样就够了么?显然不是,因为你还需要在特定的时候想起这件事,这个关键词。

例如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有主题的,就是要讲知识的幻觉。此时我会有一个初步的材料筛选:我记录过的内容里面,哪些是跟这个主题有关的?

也就是说:我如何能想起“钥匙开锁、自行车”等这些生动的内容,并把它用到文章里面呢?

这里,其实就需要强化自己的“再认能力”。

什么是“再认能力”?它是和“回忆能力”相对应的概念:后者是指,记住了一个东西,即使它不在面前,你也能把它“复述”出来,基本保持准确;

而前者是指,给你一个线索,你能顺藤摸瓜想起“我见过它”“它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它”。

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个小网络的整合,每个网络都由一个个节点组成。你无须记住每个节点的详情(回忆),但你必须知道:这个网络下面有哪些节点;这个节点可能连接向哪个网络(再认)。

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和网络路径,其实也就掌握了这些相应的节点。

那么,如何强化自己的再认能力呢?

有一个习惯可以帮到你:当你记录(或记忆)任何事物时,不妨试一试:把它抽象成一个节点,问自己:这个节点,可能跟哪些事物有联系?

你需要记忆的,不是它的详情,而是“联系”,儿子整个小学、初中、高中没有补课,没有参加什么学科班(游泳、拉丁舞、乒乓球等等都是有专门的学习)依靠的就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养成的这个学习方法,在学校期间,他的学科成绩的综合能力比较强,没有太让我们担心。

或许,掌握有联系的再认能力,才让儿子在高三真正有效的学习,没有被紧张的氛围所裹挟。

3. 将信息进行拆解

孩子是不是喜欢做笔记,听课时候有笔记;开一场会,可能会做“会议笔记”;读一本书,可能会做“读书笔记”;听一场讲座,可能会做“课程笔记”;甚至,跟专家交流、学习,可能会做一个“交流笔记”,或是“学习笔记”……

然后呢?

这些笔记里面的信息流有没有真正的流动起来非常关键,毕竟每一次记录都是其他人生命积累的精华,他们的讲述和分享不应该成为被冻结的信息块。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过的:一切信息,要让它保持“流动”,而不是“冻结”,经常性的要去搅动笔记里面的信息流,带来思维的碰撞,而不是悄无声息的冻结在那里。

冻结起来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只是一堆或散乱或整齐的文字和而已。

如何让它们流动起来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拆解”与“再整合”。

简单来说:

上完一节课,不要仅仅把要点记在学科笔记里,而应该第一时间立刻思考:

有哪些知识是这节课最新的内容?这个知识的要点是什么,立刻写下来!

有哪些题目需要注意的?我过去有没有对这类题目很反感,把它们记入习题记录本中。

有哪些信息是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方法论的?把它们记入笔记和知识库中。

诸如此类。

同样,读一本书,记录下来的知识点,也可以这样去思考:

有哪些东西是备查的?记到知识库里面,并记住“联系”和“关键词”,以便在将来“再认”时迅速找到节点。

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实践,改善自己的学习或者应试成绩的,安排时间去练习和巩固。

有哪些东西是感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安排时间去拓展阅读和了解。

依此类推。

只有把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拆解开来,这个独立拆解就是自由思考,完成内化的过程,让各类信息遵循道路,真正流动起来,才能摆脱“信息冻结”,以及“知识的幻觉”桎梏,这对于高三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

  • 高三孩子学习差,有可能是“知识幻觉”症?父母现在知道也不晚!

    家教随笔 在一些高三家长的私信或者留言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孩子学习的,主要是成绩不理想,孩子不会学习,学习方法不对该怎...

  • 孩子磨蹭是还没有找对学习方法!

    孩子写作业慢,有可能是因为他条理性差——学习无方法,也有可能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有困难,还有...

  • 还好,现在知道这些也不晚。

    读书那会的兼职体会 给大家说下我在读书那会,农村孩子嘛,再加上自己性格要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跟家人要钱,所以打过...

  • 人生呀  现在知道也不晚!

    1、能在一定位置上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不管你多么讨厌他。 2、要想屏蔽某些人的朋友圈,最好把他同事微信分到一...

  • 人生呀 现在知道也不晚!

    1、能在一定位置上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不管你多么讨厌他。 2、要想屏蔽某些人的朋友圈,最好把他同事微信分到一...

  • 改变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不为父母,父母之间的事情烦心了。 学习了不少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但是现在感觉自己,反而陷入了知识...

  • 自己

    今天心情很差 ,差到极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心情一差就没自信。可能是自己的抑郁症又想复发的吧,也可能是自己...

  • 孩子的教育提前着手

    前几天好友打来电话,关于她家孩子现在的学习状况,孩子着急,父母也跟着急。 好友家的孩子今年高三,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

  • 主要看人品

    有同事问我 孩子总跟学习差的孩子玩 怎么拦呀 ???为什么要拦 只是因为学习差吗 我们都知道 学习差 原因有很多呀...

  • 高三学生焦虑幻听幻觉,如何是好?

    问题描述 高三男孩出现焦虑状态,时常出现幻听、幻觉,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问题要点 1、关系要素:学生,父母,老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三孩子学习差,有可能是“知识幻觉”症?父母现在知道也不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p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