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录《超负荷的女性》 之陪伴孩子的三个等级

摘录《超负荷的女性》 之陪伴孩子的三个等级

作者: 万琼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4-09-10 15:40 被阅读0次

初级陪伴:“任务型”陪伴

父母对孩子大多数的陪伴都属于这个级别,比如孩子把作业当任务,你把陪孩子写作业当任务。这类陪伴往往有明显的目的性,就是督促孩子把作业写好,或是把手工、画画等其他“任务”完成好,甚至是把雪人堆好、把游戏玩好……而这个“好”就是目标。

这类陪伴多数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的是学校布置的任务,有的是家长自己心中的任务。过程中基本没什么乐趣,更多的是不耐烦,并伴随不满、催促和斥责。

当陪伴变成了监督和考核,甚至变成一场冲突,双方就会盼着赶紧结束,然后松一口气各管各的。客观地说,这是多数家庭的日常,对于父母而言,这类陪伴不得不做,因为做不好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尊严,但除了“有人一起做任务”之外,其他并没什么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在亲子关系中有一种常见的忽视:通过重视来忽视。重视的是一切外在形式和标准,比如考试成绩、兴趣班考级、读书练字、情操教育等,这并不是说这些重视不好,因为孩子也会在其中获取知识。

只是这样的重视绝不可单一。孩子是敏感的,他会为了取悦父母而忽略自身的真实感受。比如,如果孩子把成绩作为获得认可的单一标准,那么他的视野会越来越窄,一旦成绩不如意,就会感到强烈的自卑。

当你特别重视这些单一的部分,你就正在通过重视孩子的学业等而忽视他这个人。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无意义感”,总觉得不被理解。因为周围人包括他自己都在重视成绩、成就、成功,而没人在意他是多么委屈和内耗——一个“不被真实看见的人”会很空虚。

中级陪伴:“聊天型”陪伴

简单来说,这一类陪伴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形式也由行为变成了语言。作为父母,你会经常和孩子聊天、谈心,除了谈那些让人心烦的作业、成绩和目标,还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心情、兴趣爱好,以及无目的的闲聊。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较好的陪伴方式。因为没了任务压力,也就没有了焦虑,多了几分轻松自在。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想法的一种象征符号,其目的之一在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情感。当孩子愿意同你聊天,甚至彻夜谈心,反映了你们关系的融洽。可以说,没和孩子聊过天的家长是不合格的。

聊天型陪伴的标准是“无压力”,最忌讳的是投射,投射的常见外部表现是“讲道理”。比如聊着聊着,你就在告诉孩子该怎么办、如何为人处世、结交怎样的朋友、怎样学习效率高、如何树立远大理想之类,有时情绪还会变得激昂,演变成自我陶醉的演讲,让孩子成了你的听众。

这样的聊天就不再是陪伴,而是或强硬或委婉的“授课”。你们的关系也不再平等,而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前辈与晚辈的关系。口头语也变成了“我觉得”“你应该”“其实”“但是”“这样会更好”之类,你在潜意识中坚持认为“孩子要听我的才对”,换句话说,你认为“孩子是错的”。此刻,你就是在投射自己的人生经验,并强迫孩子接受,还能听下去的孩子大部分是装的。

高级陪伴:“感受型”陪伴

活在关系里,人最大的意义感就是:快乐的感受有人分享,痛苦的感受有人分担。若非如此,人很容易感觉到孤独,特别是孩子。

在儿童心理治疗领域,孩子有没有好朋友可以分享、分担自己的情绪是诊断的关键指标之一。有人一起承受痛苦,痛苦会被分解;有人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会被加倍。

任何人的感受,特别是负面感受,都是独特且私密的,甚至是没有被自己觉察的,是这个人内心海洋中丰富的波浪。感受属于内在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情绪属于外部表现,较为单一明显。通常而言,感受与情绪是一致的,但在压抑或未被觉察的时候,则会出现差异性,甚至是相反的。

最高级别的陪伴不仅仅是情绪、行为、语言的陪伴,而是“彼此感受在一起”。面对负性感受,人总有两种矛盾的需求,一种是“藏起来”,一种是“被找到”。藏起来是怕被发现脆弱后的不堪,但又希望被理解的人找到,因为,一个人咀嚼痛苦实在太孤独了。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敞开心扉谈感受是很艰难的,如心理咨询中,也有来访者需要在进行一两年的疏导后才会袒露心声,还是小心翼翼、循序渐进、不断试探性的袒露,一旦觉察到咨询师接不住,就会立马关闭感受通道,回到“藏起来”的安全地带。其表现就是“闲聊”。

但比起孤独感,人更在意羞耻感。当孩子告诉你他很难过,你需要明白他已经经历了诸多挣扎,权衡再三才讲出口。多数孩子则不会讲出来,更多是通过行为和情绪来表达感受,比如生闷气、不吃饭、关在房间、摔摔打打、各种抱怨、无端发火之类,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都隐含求助信号,仿佛在说“我需要陪伴”。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感受级别的陪伴”,他不再满足于你端水、送饭等行为,闲聊也只是缓和气氛罢了。

比起前两种陪伴,感受型陪伴要显得十分艰难,主要是因为感受型陪伴需要敏感、认真、倾听与共情。

在我心里,“敏感”是褒义词,特指一个人敏锐感性的觉察力,这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态度,基础来自爱。只有对一个人有爱,敏感才能诞生,包括那些警惕、恐惧的敏感,背后也是对爱的期待。比如,在本章开篇提及的我女儿的例子,一个小孩居然感慨时光流逝,是不是为不想睡觉找借口,或是无病呻吟,或是觉得好玩。我若粗糙一点,完全可以看不到她的情绪需求,甚至生气她耽误我睡觉,也许我会随口安慰“别瞎想了,快睡,睡一觉就好了!”那么无须几次,女儿就绝不会再做这“蠢事”,她会认为我不仅看不到她,还觉得她的感受是个麻烦。敏感是需要动心劳神的,而陪孩子写作业和闲聊,只需要动动思维即可,但凡有办法,没人喜欢耗神的敏感。

而“认真”更是一种令人疲惫的态度,特别在亲密关系中。传统观点总会劝人“别较真”“难得糊涂”“别往心里去”,其原因不仅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是“认真很累”。越是亲密关系,就越不容易认真,即便有诸多怨言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好像一旦认真,关系就不亲密了。

事实上,如果一段关系一较真就不再亲密的话,那么说明亲密是虚假的。而“感受型陪伴”必须认真,放下手头上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在意。如果孩子没有主动袒露自己的感受,被你认真对待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其背后含义也是“怕自己的难过不被允许”,而绝非孩子真不需要,除非你曾让他体验过敷衍与压制。

可能有人会觉得倾听与共情是心理咨询师做的事情。是的,这确实是心理咨询师做的事情,然而一旦孩子陷入糟糕的情绪行为中,你就必须临时成为不收费的心理咨询师。众所周知,心理咨询师就是感受、情绪、情感的陪伴者,而且是负面感受、负性情绪、淹没性情感的陪伴者。毋庸置疑,这很消耗。

用心听孩子谈感受,甚至听对你的攻击性感受,还要去共情,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这是对感受型陪伴最大的挑战。但的确有父母正在做,准确地说,是被逼无奈地做,且绝不是短期行为,这种“无奈”基于三点:第一,早年对待孩子的方式带来巨大愧疚;第二,孩子目前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第三,你本人获得了某种成长的力量。在此,不得不警告为人父母者,平常有意识多做一点,就会减少日后的迫不得已。

最后,我必须再次强调,之所以能做到感受型陪伴,其背后的本质是对自己感受的敏感、认真、倾听和共情。如果你对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粗糙的、敷衍的、批判的,甚至是压制的、羞耻的、苛刻的,即便你知道孩子的需求,也不可能传递这份陪伴,因为你没有陪伴的能力。

相关文章

  • 等级陪伴

    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 这句话听了很多遍 这个度有时确实不好把握 但我貌似恰好又做了些什么该做的事 在同龄人中不早...

  • 困难转化为主动选择

    近段时间,超负荷的忙碌,身心疲惫不堪,分身乏术,有孩子们需要陪伴和照顾,有家务需要打理,有老公需要关注和陪伴,...

  • 牙又疼了

    我知道疼痛是有等级的,据说女性分娩时的疼痛等级最高。我生孩子的时候是剖腹产,打麻药的,没有体会到那种最高等级的疼痛...

  • 陪伴,阅读和习惯

    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父母再忙,陪伴孩子是不...

  • 陪伴孩子

    开心佛日志之(一七七一) 陪伴孩子! 当今父母都知道,爱孩子就要陪伴孩子,陪伴不是肢体的陪...

  • 陪伴孩子的三个层次

    今天早起听了韦老师15分钟的视频——《陪伴孩子的三个层次》。感谢韦老师在今天这个时间分享这一段音频。他真不...

  • day55:2019.5.2 晴

    五一假期第二天,全心陪伴爸妈,陪伴孩子 时刻觉察自己的微妙情绪,此刻我的状态我的能量等级,我在恐惧防御还是喜悦开放...

  • 一个超负荷女性的自白

    (节选自伊冯娜·塔利《成为自己》) 如果你是一位超负荷女性,那么你需要拥有超级女强人的能力——旁人抓耳挠腮也想不通...

  • 在职场,你的能力就是你的底气

    跟一朋友聊天,提到了被最近繁重的工作折磨得精疲力竭。每日超负荷工作,超长时间的无偿加班,让我无暇顾及家庭,陪伴孩子...

  • 陪伴更需要等待

    开心佛日志之(一七六九) 陪伴更需要等待! 现在的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陪伴,可是陪伴孩子,也是需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录《超负荷的女性》 之陪伴孩子的三个等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ru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