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线学习之后
前面两次活动,课例基本都已学习,但是一直没有把观感记录下来。看到小伙伴们及时转发学习体会,自觉落后。于是,在六一系列活动圆满落幕后,抓紧学习和分享。借用黑龙江崔海江老师在点评时的表达-如果觉得我说得对,大家就听之;如果觉得我说得不对,大家大可不管。
【这样的老师】
今天下午是“图形与几何”专题分两个会场直播,学习了其中第二个会场的三节课。有一种感觉非常强烈, 从开始一直伴随到结束。那就是,这样的老师,真是“老师”!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可能是每一个孩子收到的、可以绵延每一天、更加珍贵的儿童节礼物吧!
【刚好的节奏】
无论是第一节课的张老师,抑或是第二节课的张老师,还是最后一节课的赵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都是“刚刚好”。想起自己几年前课堂上明显的“赶进度”,尤为羡慕。丝毫不少的学习任务就这样不疾不徐,全部完成。回顾全课,才慕然发现,不经意间已走了那么远。
组内课例研讨,也总会拿“节奏”说事儿。其实,究竟怎样才算标准,自己也说不上来,无法重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被旁观者看到并提出,显然,要么太快,要么太慢。怎么办?矫枉过正。6月1日直播室二的三节课都是很好的示范,可以观摩体会,学习借鉴。
【本质的设计】
下午在直播室点评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孔企平教授。评课时候,教授情绪很高。想到5月12日,自己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大会上做教学展示。教师发展中心张明红副校长一路陪伴和指导。在展示结束后对我说:“听我上课,腰越挺越直……”
课堂教学给予我们能够产生愉悦情绪体验的机会。三节课,孔教授都用到“可圈可点”来作评价,也都先用核心语句概括再从不同方面具体分析。至于教授还说了哪些,大家可以自己去学习。在这里,就不作抄书公。只来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那就是-凸显本质的设计。
比如,第一节课,江苏镇江扬中实验小学张丽娟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将面积的问题归于“图形里面包含多少面积单位”的问题,然后,结合平行四边形,将学生凭借感觉和经验关注并且使用到的“底”概括为“每排面积单位的个数”,将“高”概括为“排数”,再进一步沟通起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即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都是“每排面积单位的个数”与“排数”两种数量的乘积。
再比如,第二节课,是湖南张婕老师的《三角形的面积》。从尼罗河流域计算土地面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以解决这一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探究自然发生,结论呼之欲出。如果说第一节课抓住了面积计算的本质,那么这一节课,则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本质,即在学生有探究需要的时候,给学生时间、空间,还有方法的引领。张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小组合作提示”,按序依次为做一做、找一找、理一理和说一说。
最后一节课是太原实验小学赵江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了比较郁金香和牡丹哪块花圃面积更大,需要将两块花圃面积进行比较,恰恰这两块花圃均为不规则图形,用常规的面积计算方法无法解决。于是,有学生想到数格子,显然,这种方法不简便,容易有差错,又有同学想到可以变图形。通过变化,把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再来比较两块花圃的面积大小 。这是基于问题解决的需要,不自觉便采用了转化的策略。但是,通过本课学习,需要让学生实现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进步和提高。于是,赵老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再去思考和整理,转化是把什么化成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明确了是把复杂化简单,把未知化已知,对所有相关的表述进行了抽象和概括,也完成了关于转化的模型建构。
当然,这三节课,还有我们已经在线学习过的其他课,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神州十六乘组首位载荷专家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桂海潮教授,《人民日报》在介绍他的时候,这样说道,桂教授用了20多年来为这一次“上天”做准备。于漪老师也告诫我们,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由这些优质的课再回到我们的日常,此刻更有一个感觉在突显,那就是珍惜、善待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因为是他(她)们在教会我们如何上课,如何做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