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斗,聪明归聪明,但是扶不起是真的扶不起 - 草稿

阿斗,聪明归聪明,但是扶不起是真的扶不起 - 草稿

作者: 沫心0 | 来源:发表于2023-10-05 20:14 被阅读0次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蜀汉(221年5月15日[1]—263年)由刘备所建立。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它的首都是成都,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字公嗣,又叫阿斗,他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在荆州出身时,曹操随即率大军杀来。刘备一路逃奔,赵云血战长坂坡,抱着襁褓中的刘禅血战突围,七进七出,威震一时。213年,孙尚香回东吴,带着刘禅,张飞、赵云联手,将他“抢回来”。小小年纪,刘禅就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打打杀杀,尔虞我诈的场景,刘禅见得多了,因而能做到处变不惊。刘禅共做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

    (刘禅,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刘禅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此时的刘禅才17岁,这些“经世之学”刘禅之前有没有学过,学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记载表明刘禅有过什么内政,军事方面的相关经验。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非要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结果,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士兵损失非常惨重,刘备败退白帝城。223年,刘备病逝,给诸葛亮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时期221年地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去世的同时刘禅继位称帝,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武侯辅政。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位托孤大臣,尚书令李严,这个李严本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刘璋命李严率军抵抗刘备,却没想到李严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李严二人呢,有人说是为了牵制诸葛亮,刘备也不放心诸葛亮大权独揽,也有说李严是益州派,既原刘璋得部下中的代表,这样安排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派系。作为汉朝皇室的后裔,刘备一直靠着恢复汉室这个名头招贤纳士,因为恢复汉室更是蜀汉的宏伟目标。其实刘备开始就告诉诸葛亮:“君可自取。”便是不怕诸葛亮大权独揽,并且在当时战乱的环境中,谁能让国家强大,并且实现蜀汉恢复汉室的宏伟愿望才是重中之重。但毕竟自己打下的政权,还是不想成为别人的地盘。所以一方面刘备是因为明白诸葛亮的为人,定不会夺权,一定会鞠躬尽瘁。告诉诸葛亮“均可自取”可以表明自己充分的信任,让诸葛亮甘愿全力辅佐刘禅。而李严,则明显是后一种原因,既为了平衡蜀汉内部派系而成了另一位托孤大臣。否则为什么是李严,而不是其他人?

    (刘备,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辅佐刘禅期间,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坚定五次北伐的战略,励志恢复汉室,但均以失败告终。而诸葛亮之所以一直要北伐,是因为如果靠着益州的天险偏安一隅,那恐怕用不了多久蜀汉的朝臣便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到那时,还怎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除了兴复汉室的理想,现实问题才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他在《出师表》中说得非常的明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因为益州疲弊,疲敝是应该的。曹魏统治着中原,占领全国一半的领土,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不是蜀汉可以比的,哪怕是孙吴也占有扬州、交州和荆州的大部分土地,而失去了荆州,又遭受了夷陵的失败,此时的蜀汉,亦然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存在。越是弱小,就越要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如果不主动进攻,等到北方的经济和人口逐渐恢复,蜀汉就只有坐以待毙了。另外,蜀汉最主要的危险在内而不在外。我们都知道,刘备是一路逃到南方去的,建立的蜀汉属于外来的政权,基础不牢固,更麻烦的是,刘备是从刘璋手里夺取的益州,可在益州士族的眼里,刘焉刘璋父子也是外来政权。刘备的亲信、刘璋的旧部、益州的士族,才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就有三股彼此制约的政治力量,而这三股势力的关系也是非常的错综复杂。刘焉入蜀时,益州士族是主,刘焉刘璋父子是客。刘备入蜀后,刘璋旧部是主,刘备是客。主客新旧先来后到,就造成了刘备亲信与刘璋旧部、刘璋旧部与益州士族,以及刘备亲信与刘璋旧部和益州士族的三重矛盾。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事,更不好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这导致原本不和的三大势力矛盾重重,也让那些本来就对蜀汉政权心怀不满的人们蠢蠢欲动,正是因为三大势力的不断冲突,才导致诸葛亮着急的想要北伐。“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恢复汉室是蜀汉的目标,是蜀汉的大政方针,诸葛亮因此要不断的伐魏。同时,战争还是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的最好手段,也只有战争,才能调和缓解三大势力之间的矛盾,趁机整理和镇压那些对蜀汉政权图谋不轨,蠢蠢欲动的人,因此,诸葛亮更要北伐。以守为攻固然不错,但未必是个万全之策。仗打小了,不一定能起到缓和矛盾,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打大了,搞不好敌人会和你拼命,到时候内外勾结,蜀国很可能会率先亡国。因此,诸葛亮要把握好分寸,为此甚至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既直接率五千精兵直捣长安,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因为这样曹魏可能不会善罢甘休,且东吴不甘心蜀汉独自做大做强而拒绝和蜀汉继续合作转而投向曹魏。此时的蜀汉本就在风雨中飘零,因此,更不能再来一次关羽失荆州、刘备败猇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为什么诸葛亮不去伐孙吴,如果单看三国鼎立时期的疆域图,可能会认为魏蜀吴三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实力也是相当的。但实际上蜀汉和孙吴看似地盘大,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区域是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也就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单就实力看,曹魏完全碾压孙吴和蜀汉,如果蜀汉不同孙吴修好,本身实力就最弱,再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蜀汉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甚至有可能在短期内亡国。诸葛亮没私心,对皇室忠心耿耿,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也不能当大官。诸葛亮培养人才,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裙带关系,诸葛亮选定的辅政人员也没有一人是自己的后代。回过头来,刘禅从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就自己躲在深宫大院里,除了有“祭拜大典”之类的活动,他出面主持一下,平时就不出来,唯一自己做决定的可能就是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234年八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他心心念念的“北伐大业”历经五次,终究没有完成。不过,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痛哭失声,为诸葛亮穿着素服。并且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诸葛亮的灵位,并把他妥善安葬。成都百姓有感于诸葛亮的忠义,纷纷要求给他立庙,可是,刘禅都拒绝了。其实并不是刘禅对诸葛亮有什么意见,而是他要考虑,后诸葛亮时代,自己如何才能掌控蜀国大权,并平稳过渡。因此,不立庙,就是要消除诸葛亮的影响力,为自己的下一步掌权铺路。在刘禅长达41年的帝王生涯中,诸葛亮只陪他走了12年,后面有接近30年都是刘禅自己走的。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一去世后,蜀军就起了内讧,杨仪先斩后奏,还灭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实,这两人都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杨仪这人也膨胀得很,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载临死前留下遗嘱: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也可能从魏延和杨仪这件事中看出独掌相权对自己的不利,于是废除了丞相制。并且决定遵照诸葛亮的遗嘱,任命蒋琬“总理国事”,但集中于汉中的蜀军主力由刘禅的舅舅,汉中都督吴懿统领。此后,蒋琬进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而费祎也进为大将军,也录尚书事。虽然蒋琬在军政地位上都高于费祎,但是,由于费祎也既管军事,也能过问全部的政事,所以,蒋琬、费祎二人算是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又各有侧重。另外还有姜维,这三个人掌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刘禅在幕后操控。等到蒋琬去世后,刘禅就顺理成章掌握了蜀国的大权,这一步步走得,不急不躁,颇有帝王风范。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当时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三国志》记载,“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终,皓位不过黄门丞”,就是说,董允在的时候,黄皓只不过是黄门丞这么一个小官而已。说白了就是管理宫中太监的官职。董允之后继任尚书令的是吕乂,吕乂之后是陈祇。此时费祎北屯于汉寿,并不在成都,陈祇与黄皓“互相表里”,认为与其一味的打压黄皓,不如主动和其搞好关系。当然,陈祇也因此得到了刘禅的信任。陈祇病死后,黄皓开始专秉朝政,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长侍、奉车都尉。后主刘禅慢慢用的黄皓顺手了,几乎到了离不开的地步。黄皓发迹后,还收拢了大部分的文武官员,如果动了黄皓,可能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不可轻动。黄皓最后总揽朝政并排挤北伐大将军姜维,导致蜀汉朝政破坏,“操弄权柄,终至覆国”。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蒋琬、费祎、姜维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等地屯田练兵、防御魏国,所以刘禅身边出小人是必然的。而刘禅为什么会重用宦官,说白了,就是一般作为领导人,都会想有自己的权力,而刘禅聪明有余,能力不足,能完全受自己控制的便只有宦官,是不能完全控制蒋琬、费祎的,且黄皓又离自己最近,所以就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权力,成为刘禅所谓的“心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禅的弟弟刘永因为憎恶黄皓,被黄皓诬陷,刘禅竟然疏远刘永,并且十多年不见刘永……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小人,不用太在意。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维在得知魏国大将钟会屯兵关中,于是上了一道折子,向刘禅提出蜀国应该早点做好准备的建议。然而,权宦黄皓却告诉刘禅,魏军是不会攻打蜀国的,所以身为皇帝的刘禅并没有当回事,而且蜀汉的大臣们竟然都不知道这件事。而在此之前,即景耀五年,宦官黄皓竟然还想谋害姜维,吓得这位平襄侯,卫将军姜维躲到沓中的乡下种小麦去了。在刘禅掌权的几十年间,国内夷人发生叛乱,刘禅派人平叛,并对当地进行开发,安抚民心发展经济。诸葛亮曾经说,刘禅“仁德”,但是,也因为对黄皓这样宦官的重用,最终导致民皆菜色,一片乌烟瘴气了。“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汉晋春秋。这一年是景耀四年,离蜀汉亡国还有两年的时间。也就说,从延熙九年刘禅亲政开始,到景耀四年的十五年间,蜀汉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的,民间百姓疾苦。如果要把这个责任推给诸葛亮,但此时离诸葛亮病逝已经有二十七年之久了。蜀汉灭亡时候,蜀汉有:户28万,口94万,甲士10.2万,吏4万,米40余万斛,金银各二千金,锦旗彩绢二十万匹,余物称此。自221年到262年,既蜀灭亡前一年,魏国由103万户增长到144.5万户,吴国由47.8万户增长到52.3万户,而蜀国则一直保持在20来万户,甚至人口数还出现了减少,221年人口估计为132万,262年人口味94万。至于财政方面,国库剩余的金银錦绢等物,还不够当初刘备入益州时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而参考邓艾当初在淮南屯田的估算,40万斛粮食,尚不够10万之兵一个之食!可以说,刘禅不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还把国家带到了真正的山穷水尽的地步。

    公元263年,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正式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钟会率领主力突破了汉中的防线。不过,姜维从沓中及时撤回到了剑阁,并挡住了钟会,迫使对方一度有了撤军的打算,毕竟钟会麾下的10多万大军,存在较大的粮草供应压力。但是,趁着姜维和钟会对峙的机会,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之战中,邓艾击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从而兵临成都。面对邓艾率领的大军,后主刘禅已经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力量。况且,谯周等益州本地士族,更是力劝刘禅放弃抵抗。从这一角度来看,刘禅面临着类似于当初刘璋的困境,继续抵抗的话,很可能就是部下反叛。于是,刘禅最终选择开城投降。其实刘禅完全可以逃到东吴或者撤至江州,重新组织抵抗,江州等地有兵有粮有回旋的余地,事情尚有可为,军事就无必败之理。或者奋起抵抗,等着勤王未必能输,但是刘禅还是直接投降了,虽然说此举一举两得,既保住了蜀汉也保住了自己,可是却完全没有帝王誓死不降、奋力一搏的英勇气概。因为像刘备当初创业,堪称一部“流浪史”,在徐州的刘备因为被陶谦病危托孤,才有了自己的地盘,但不久以后,徐州则被吕布偷袭。刘备丢失了大本营,接着又被袁术打败。徐州的富豪糜竺、糜芳兄弟帮助,并联合曹操绞杀吕布后,再次占领徐州,团队也更加壮大。公元200年,刘备再次被曹操击败北上等等。可以说充满了艰辛,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慢慢创业的,并且不断失败但是又不断进取,甚至还多次丢掉领地。如果刘禅能有类似刘备这样不折不挠的气质,并且任人唯贤、广招谋士。可能蜀汉会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如此草草收场。不过,刘禅还是比较聪明的。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当时,诸葛亮是在与友人的信中做出这些称赞的。而当时的诸葛亮,也并没有奉承刘禅的必要。回顾刘禅的表现,在个人情商、权力关系把握、维系稳定方面,刘禅“智量”确实“甚大”。而如果是诸葛亮辅政的话,刘禅能够在上述方面做到“甚大”,其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蜀汉的派系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尤其到了后期,黄皓、姜维、诸葛瞻等人各自水火不容,但刘禅基本上能比较和平的“摆平”争执,并无需采取激烈的手段。而有的地方说刘禅虽然能让内部平衡。有人说刘禅不能让内部凝聚起来,是刘禅和英明之主的差异所在,说实话,蜀汉只属于殖民政权,且蜀汉地偏贫弱,贵族多而复杂,内部矛盾一直不断,涉及到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刘备都没法让内部凝结,更何况刘禅。

    蒋琬曾提出过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秦岭难行,粮草困难而失败,不如改变进军路线,沿沔水而下,取魏兴、上庸等郡。显然,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汉中至上庸之路,水流湍急,“还路甚难”,一旦不利,有覆灭之危,可谓是孤注一掷。当年魏延“子午谷奇谋”,也是孤注一掷,但是,如果成功,能取长安,“异道会于潼关”,属于“高风险,高回报”。而蒋琬的这个孤注一掷,也就是夺取贫瘠的东三郡,最多也就是威胁襄阳,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属于“高风险,低回报”。所以,姜维、费祎等人都觉得十分非常不靠谱。如果采纳了蒋琬的计划,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强制阻止蒋琬,又会削弱蒋琬这个首辅之臣的威望。刘禅没有以下诏的方式要求蒋琬退兵,更没有直接和蒋琬讲道理,而是让费祎、姜维前去,私下以商议的方式阻止。最后,以蒋琬自己上书调整计划而结束。如此,蒋琬的错误计划不再实施,并且蒋琬的面子也保住了,君臣相得。可以说,刘禅能够四平八稳,不动声色地掌控权利,并实现对权力的分配,就权力操控之术而言,刘禅胜过同时代的其他君主、权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在曹魏的司马家掌权之后,斩杀了曹爽一族,与曹爽关系紧密的夏侯霸害怕被牵连,逃到了蜀国。夏侯渊与蜀汉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夏侯渊的女儿,当年被张飞所掠,做了张飞的妻子,他们生下的女儿后来作了刘禅的皇后;同时,夏侯渊本人,却是在于刘备军的交战中被杀的。刘禅见到夏侯霸,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您的父亲当年与我们交战,是死于乱军之中,不是被我先人所杀!”随即,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你看,这可是你们夏侯家的外甥呀!”可以说第一句话,是解除误会,避免双方因为这个一直有心结,影响后边的合作。第二句话,则是拉近双方关系,并且说明是亲戚,更是让双方更加亲密。短短两句话,可见刘禅对语言艺术掌握的炉火纯青。后来,夏侯霸果然对蜀国衷心耿耿,出入疆场。刘禅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司马昭,是疑心很重的人。蜀汉灭亡后,司马家的心腹钟会作乱,绝对使司马昭不再敢信任任何人,并且刘禅在蜀汉很得民心,而姜维企图复蜀的未遂谋划,则更会加重司马昭对刘禅的疑虑。宴会上,司马昭让人奏起蜀汉音乐,在座的蜀汉官员无不落泪,思念故国。唯独刘禅听得很开心,完全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司马昭对刘禅说:“安乐公,是否想念蜀地呢?”想要试探刘禅。刘禅目不转睛地看着乐舞,随口说:“洛阳生活这么美好,干嘛还要回到穷苦的蜀地受罪。”司马昭还不放心,又派郤正去试探,让他教刘禅说话。次日宴会,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就把郤正的话重复说一遍。司马昭大笑,问刘禅:“是不是郤正教你说的。”刘禅故作惊奇:“你怎么知道这回事呢?是他教我说的。”在座各位都笑刘禅,把他当成笑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禅怎么说呢,可能很明白如何保全自己。司马昭因为可以用刘禅去牵制蜀汉百姓,防止抵抗,所以并不会直接杀了刘禅。但是刘禅要是存在复署之意,那即便不杀,刘禅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而刘禅本来就是自保就可以,并没有复国打算,是个随遇而安、很无主观意愿的人,只愿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之前大臣掌权刘禅并没有去争夺和控制,也是这个体现。所以第一次说的可能是真心话。真的觉得这里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刘禅作为一位经历过很多权力斗争的帝王,肯定明白司马昭的用意。当司马昭再问之时,刘禅按照模仿郤正的口吻说话,则确实是在表现自己傻的一面。并让司马昭对刘禅第一次说的话深信不疑。这才是刘禅的聪明所在。在洛阳8年,刘禅每天吃吃喝喝,过得优哉游哉,丝毫不想念蜀地。刘禅“没心没肺”地活着,司马昭都看不下去了,直言:“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对刘禅很放心,却也无奈,亡国之君,居然可以如此快乐地生活。不过,刘禅在洛阳的四个儿子,却并没有获得善终。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西晋末年爆发了永嘉之乱。而刘禅的次子、四子、六子、七子,都在这场战乱中丢掉了性命。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按照介绍,永嘉之乱爆发于公元307年到公元313年,而刘禅早在公元271年就去世了。一定程度上,在刘禅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显然对西晋王朝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这促使他们很难获得西晋的保护。所以说,刘禅并没有尽到对自己儿子的责任,不像刘备那样哪怕战火都派人拼命救下刘禅。刘禅很多事情其实只是对自己负责,没有一国之君的壮志与担当。所以投降那件事真的是为蜀国还是自己考虑?我们最终无法说明。刘禅在政治上的治理相对廉洁。蜀汉统治集团一直没有大的贪腐问题。费祎“家不积财”,姜维“家无余资”,据《中国人口史》统计,三国时期,蜀国爆发的农民起义的数量只有魏、吴的1/8,是其中最少的,即便将疆域、人口等不同因素考虑在内,蜀汉的比例也依然是最低的。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北伐暂时陷入低潮。除了一直反对北伐的益州派,就是蒋琬、费祎这样的人,也都普遍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诸葛亮主持北伐都不能成功,我们又能有什么机会呢?但是,刘禅一直坚定的北伐。

    238年,司马懿进攻辽东。刘禅下诏,让蒋琬立刻到辽东,并提出:现在魏明帝凶狠骄横,辽东人民反抗,这是天赐良机。您立刻整军备战,准备与东吴联合行动!当然,后来,司马懿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休整六十日,一年解决战斗,吴蜀都没有机会了。此后,费祎时期,屡屡限制姜维,使姜维北伐兵力常常不满万。费祎死后,姜维北伐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大。后人都说是姜维北伐,无论认为他是穷兵黩武还是雄心壮志,都把账算在姜维头上。其实,当时,满朝大多反对北伐,甚至连张翼、廖化这样的武将都反对北伐了。如果不是已经“自摄其政”的后主全力支持,姜维又如何能“穷兵黩武”呢?我们知道,刘禅一直并没有自己太多的意见,可以说,北伐大多数的可能只是觉得诸葛亮的决策正确,北伐可以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并实现恢复汉室的夙愿,并不能说明积极进取。如果真的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就应该在诸葛亮去世后重新考虑北伐的可行性,提出自己的意见,考虑正确并且对全盘有利的战略方案。就不该在邓艾攻城后直接投降。而不考虑其他更多的可能性。271年,刘禅病逝,享年64岁,儿子刘恂继承安乐公爵位。317年,匈奴首领刘渊灭亡西晋,以汉朝后裔自居,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参考资料:史说话春秋.《历史上真正得刘禅是怎样的?》.自媒体心悦爱小狗.《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临终才发现他的城府很深》.自媒体历史百小生.《“阿斗”刘禅,背了1700年的黑锅,没人知道他才是三国明君》.自媒体情怀历史号.《蜀汉灭亡后,刘禅的7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呢?》.自媒体平头阿铭.《刘禅的后宫秘闻——三国系列之一》.自媒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斗,聪明归聪明,但是扶不起是真的扶不起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wu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