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的这段话里,描述了自己一生志学的道路。
古时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道。
而孔子十五岁即有志于学,这个“志”是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圣贤之道。
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即有高远的志向,是成就伟大的基础。
这个时候的志向,不是小时候的幻想,而是切切实实的目标,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不断为之努力。
就像古时行冠礼时,所唱的祝词那样: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这个志是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的志。
从有志开始,到三十岁,这个志已经“立”了。
也就是从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十几年的不断耕耘,三十岁时,已经成为挺拔于世间的大树,变得卓有成效了。
这是达到了“立”。
到了四十岁,人进入了不惑的阶段。
“不惑”:不疑惑,不困惑。
不困惑什么呢?
即便是志向坚定,在实际生活的力行实践当中,依然有不知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从知到行,到游刃有余地行,都需要不断地摸索。
这时,如何“权变”成了难点,成了困惑。
一直到了四十岁,被各种问题考验过的人,逐渐找到了应对自如的方法,便不再有困惑。
他已经能够将最初所立的志,更加牢固地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中。
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因为这时,对社会,对自己都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使命。
这个“知”,不是简简单单的知道,而是知行合一,明白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做到什么程度。
这是知天命。
这时,自己的想法与天道已经相合。
六十岁,已经达到耳顺了。任何言语,都不会让自己起心动念。
连一个疑惑,困惑的念头都不会有了。
所有的事情都了然于胸。
等到了七十岁,不必处处提醒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然不会有半点逾越法度了。
这个过程不是天生的,是学而知之的过程,是用一生不断践行的过程。
所以孔子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