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治学之路

孔子的治学之路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2-12-24 17:30 被阅读0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的这段话里,描述了自己一生志学的道路。

古时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道。

而孔子十五岁即有志于学,这个“志”是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圣贤之道。

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即有高远的志向,是成就伟大的基础。

这个时候的志向,不是小时候的幻想,而是切切实实的目标,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不断为之努力。

就像古时行冠礼时,所唱的祝词那样: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这个志是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的志。

从有志开始,到三十岁,这个志已经“立”了。

也就是从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十几年的不断耕耘,三十岁时,已经成为挺拔于世间的大树,变得卓有成效了。

这是达到了“立”。

到了四十岁,人进入了不惑的阶段。

“不惑”:不疑惑,不困惑。

不困惑什么呢?

即便是志向坚定,在实际生活的力行实践当中,依然有不知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从知到行,到游刃有余地行,都需要不断地摸索。

这时,如何“权变”成了难点,成了困惑。

一直到了四十岁,被各种问题考验过的人,逐渐找到了应对自如的方法,便不再有困惑。

他已经能够将最初所立的志,更加牢固地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中。

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因为这时,对社会,对自己都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使命。

这个“知”,不是简简单单的知道,而是知行合一,明白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做到什么程度。

这是知天命。

这时,自己的想法与天道已经相合。

六十岁,已经达到耳顺了。任何言语,都不会让自己起心动念。

连一个疑惑,困惑的念头都不会有了。

所有的事情都了然于胸。

等到了七十岁,不必处处提醒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然不会有半点逾越法度了。

这个过程不是天生的,是学而知之的过程,是用一生不断践行的过程。

所以孔子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相关文章

  • 孔子的治学之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

  • 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治学思想

    首先是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出的是孔子,通过将礼,作为...

  •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读《论语》心德

    读了《论语》后,我敬佩孔子对于仁与礼的那份执著,欣赏孔子对于义与利的那份达观;也赞叹孔子那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和循...

  • 为政第十六章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治学两个极端的学说,这是有害的啊。”这是孔子“过犹不及”的注解,强调走向...

  • 《中国人的智慧》摘录

    孔子有三个最高境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论语·子罕》记载孔子...

  • 18 学习孔子的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 《愿力的奇迹》朝圣游学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

  • 河南成长计实业有限公司

    我的伟人之路走进山东曲阜孔子故里 走伟人之路立成功之志

  • 孔子从政之路

    2017.12.07 周四 高畅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供孔子选择的政治道路有三条。 第一条是无原则地和封建贵族...

  • 2022-05-25

    摘抄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题解】 孔子讲治学,强调加强自身修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治学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ci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