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古代耳环:耳著明月珰

中国古代耳环:耳著明月珰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2-25 07:04 被阅读0次

    耳环起源

    耳环又称耳坠,是古时候女子的饰物之一,常戴在耳朵的饰品。

    而在古代,耳环又称为珥、珰。

    耳环,顾名思义,盼望儿早日归还,俗话讲:不上轿不扎耳朵眼,女儿出嫁的时候,佩戴的饰物。寓意:常回家看看。

    原始人类已经有了把耳朵穿孔戴耳饰的习惯。最早耳上有穿孔的人是甘肃天水柴家坪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有耳孔的陶塑人,距今已有5000年。

    女人佩戴的耳环,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叫“珰”,东汉刘熙《释名》说:“穿耳施珠曰‘珰’。”

    后来,随着朝代和文明的发展,耳环的款式更加丰富,有耳环、耳环吊坠等不同款式。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耳环并不总是美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远远不如男性,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在女性耳朵上打洞、挂耳环的想法,以提醒她们谨慎行事,以约束她们的行为。

    史料记载说,当初,妇人大多不守妇道,有时竟趁着丈夫熟睡逃出去和情人幽会。做丈夫的便在她的耳根穿凿一个洞,扣上两个金属圆环。这样,女人稍微一动,耳环发出声音,只得打消幽会的念头。

    另一种说法是,起初,女子没有贞操观念,只要有陌生男人路过,女人便迎上前去,主动搭讪,请陌生男人留宿。次日清晨,男人离开时按惯例应送一只耳环给女子,作为留念和酬谢。女人耳朵上的耳环越多,越是显出女人的魅力。

    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耳环成了女人喜欢的饰品。

    所以,《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罗隐在《杂咏》诗“金环耳际摇”。

    唐朝耳珰、耳坠

    到了唐朝,女性地位高了很多,女性戴耳环的习俗才变得不那么普遍了。

    唐诗中较为常见的耳饰为耳珰。“穿耳施珠曰珰。”(《释名》)。据记载,耳珰本是少数民族女子的首饰,后被中原妇女所仿效佩戴。“舶载海奴镮硾耳,象驼蛮女彩缠身”(杜荀鹤《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

    唐诗中另一种常见的耳饰为坠珥,也就是耳坠。“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古今事物考》),耳坠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饰,后来才传入中原,,它的形制比较简单,上半部分穿耳而过,类似于耳环,下半部分为装饰品挂在耳环上,或为钩或为坠。

    宋朝耳饰

    宋代女性的耳饰主要包括珥珰、耳环、耳坠三类。

    宋明时期,耳环被广泛接受,妇女的耳环色彩绚丽,雍容华贵。不仅普通女性佩戴,皇后、嫔妃也佩戴耳环,一改以往禁闭的风气,成为女性梳妆台上的配饰而流行。

    宋代的耳环常常用金银制成花朵的形状,然后在花瓣或叶子上镶嵌各种宝石,甚至在雌蕊中间镶嵌一颗珍珠。

    苏辙《和王巩见寄三首》其二:“契阔幸安平,婚嫁须缨珥。”

    张耒的《冬日怀竟陵管氏梅桥四首》:“上元簪珥玲珑玉,却曳青霞霜女裙。”

    黄庭坚的《寄尉氏仓官王仲弓》:“啸台有佳人,玄发鉴笄珥。”

    明朝葫芦耳环

    明朝时期,耳环更为普遍和流行,也是第一个将耳环纳入服饰体系的朝代。其中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是葫芦形耳环,从皇室到平民,每个人都佩戴这种耳环。

    葫芦耳环的流行与明朝皇室信仰道教密切相关。葫芦是道教法宝,又与“福禄”发音相近,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清代 一耳三钳

    清朝的“一耳三钳”耳环最有特色。统治者要求满族女性,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遵循“一耳三钱”的佩戴制度。富裕的妇女会用金、银、玉、玉为钱,而相对贫穷的妇女则会用铜质材料代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耳环:耳著明月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do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