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处境。看起来我们可以事先把所有的利弊得失都考虑到,但一个选择必然触发他人的选择,他人的选择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进一步行动。再加上各种偶发,继发因素,选择的真实后果,需要在漫长的时间中次第呈现。
我们总爱想象结局,但结局之后总是另有终局。公元前49年1月12日,恺撒带领大军来到卢比孔河边,过还是不过?在地理意义上,卢比孔河不是什么重要的河流。但罗马法律有规定,将领回罗马,不得将军队带过卢比孔河,否则就是叛国。
他期望改造罗马的国体,树立罗马世界的新秩序。如果恺撒不渡过卢比孔河,屈服于“元老院最终劝告”,放手军团的兵权,或许可以避免内战,但是树立新秩序就成了一场梦。那么这对活了50年的恺撒来说,还真不知这50年来为什么而活。况且他的骄傲也不允许他就这样去过无意义的人生。而现在自己的名誉已遭玷污了,仿佛高卢战役从没发生过似的,如果自己不服从“元老院最终劝告”,就将被宣告成国家的敌人,成为叛国贼,恺撒的名誉已经彻底地遭到了玷污。——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最终,恺撒选择迈出那一步,挥军度过卢比孔河。一切都很顺利,凯撒的军队势如破竹,他顺利地击败了政敌庞培。没过多久,他也征服了整个元老院,集大权于一身,获得了罗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
五年之后,一场暗杀突如其来。公元前44年3月15日,14名刺杀者趁着恺撒来到元老院毫无防备之际,对他痛下杀手。这些暗杀者中,甚至还有他指定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在这14人的围攻下,恺撒身负23处剑伤。在临终之时,他不愿让人看到自己死后的惨状,用披风裹住全身,最后倒在了庞培立像脚下。
成功的荣耀总是大模大样地摆在世界的明面,但与此同时,世界的暗面在发生什么呢?他人的嫉妒、挫败、隐恨和反攻的决心在慢慢滋生,而这些有时候会积累成雷霆一击。
回到卢比孔河边。如果当时恺撒就知道被暗杀才是他的故事的最后结局,他还会做出当初那个选择吗?我们无从得知。然而,对于后世所有正在准备“惊险一跃”的人来说,有没有看过恺撒的故事,头脑里有没有那样的图景,他们的选择也许会不一样。
恺撒这一生的成败还不太好说,那么再去看一次全面的,彻底的胜利吧!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例子。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与历史上其他造反者相比,李世民的成功非常彻底。太子李建成被杀,高祖李渊被迫退位,然后就是贞观之治,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似乎全赢了。但代价是什么?从历史后果上不太看得出来,我们需要到李世民的精神世界去寻觅真相。
玄武门的凶光,天下人都看到了,在政治合法性上,李世民得位不正;在道德上,他杀兄屠弟,伦常有亏。他知道这是要写进历史的,所以李世民的后半生计是一个历经图治的帝王,又是一个在血色悲剧的底板上反复修饰的忏悔者。
他必须重用太子遗党魏征,否则何以见圣君的大度?他必须虚心纳谏,否则何以见圣君的贤明?他必须征伐辽东,哪怕明知勉为其难,否则何以见圣君的伟业?
还不止如此。玄武门事变制造了一个先例,李世民的儿子们人人自危,甚至心怀鬼胎。父亲做过的事,何妨再来一次?
贞观十七年,先是李世民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祐谋反,李世民无奈将他杀了。谁曾想调查齐王谋反的过程中,又牵出了太子谋反的线索。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为什么还要谋反?就是担心会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以防万一,干脆先下手为强。
废掉太子李承乾之后,立谁为新太子?李世民又犯了难。魏王李泰有帝王气魄,李世民本来偏爱;晋王李治,生性柔弱,本不适合做皇帝。然而,如果真让李泰做了皇帝,李治和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们还有活路吗?不得已,李世民只能选择让他不满意的李治。
承前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絺、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谓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司马光:《资治通鉴》
这种痛苦居然把李世民逼到了要自杀的地步。贞观十七年之后,他的生命状态急剧恶化,六年后便离世了。在生命的尽头,如果让李世民回到玄武门之变事前,他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也许依然会。毕竟皇帝之位的诱惑太大了。但至少,他对选择的代价会看得更清楚。
茨威格评价,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每当走到岔路口,无论胜算多大,都务必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看清价格,再做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