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是一个好习惯,它让人成长让人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他怎么写出了如此让人惊叹的文章啊!

今天晚上,我就读了王蒙先生的一本书,书名是《我要与你讲传统》。和我一般年纪的人看到这个书名,估计就不会有看下去的欲望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文化的魅力真的吸引到了我,诗词歌赋,古文元曲,样样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
其实,原来的我也不爱看书,要看也是看小说,比如《盗墓笔记》,我记得熬了好几夜才看完的,被精彩的故事给征服了。
再后来发现小说有些腻了,就试着去读点别的书籍,像散文之类的,看了散文觉得还不够,又想看历史类的,看了历史类的就想知道为什么当时这个社会流行这个思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怎么就融合在一起呢?这后来的明朝政权如此腐朽,怎么就出了王阳明这样一个五百年难得的圣人。
读的书籍和种类也就越来越多了,后来就往深的地方钻去了,但由于本人不是文科生,也没读中文专业,所以对很多东西的看法过于简单,也不会去想太多深层次的问题,故而一直停留在浅读的水准。
正是因为读的浅,知道的东西少,才促使我读的更多,知道的也就越多。这人呀,他知道的越多,想法就越多。我一直觉得电视上说的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复古’的意思,告诉大家伙儿,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教,又什么是唐诗三百首之类的。
今天读到王蒙先生的文,犹如一道闪电,把我给震醒了,原文如下:我们今天谈到传统文化,正是要让传统文化接受新文化的洗礼,让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和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统一起来、结合起来。那么按习近平同志的说法,就是要使传统文化得创业性的转变和创业性的发展,就是两个创造,不是要复古。
读王蒙先生的文,实感他的博学和清晰的行文风范令人佩服,但也不是说他的文一定是最好的,但就现阶段而言,算是顶好的了。
在读此书之外还读了一本书,很抱歉不记得名字了,要不然一定推荐一翻,此书写了一些文化中很细微的东西,比如分析了《红楼梦》,为什么贾宝玉见着林妹妹没有宝玉,就急得发脾气?还介绍了“竹枝词”,虽没有诗词那么有名,可却是记录乡土人情的好文体,通俗易懂是它的一大特色。还说了沈复的《浮生六记》,看了他的解说,忍不住去书城下载了它,确实写的不错,真是如他所说的那样,“绍兴师爷”的文风。
博学多才的作者接着又分析了为何鲁迅先生的文会如同“匕首”,他说是鲁迅先生生活在绍兴,亲朋好友多是从事师爷这一行当,可他不愿将就,很有主见的去上了当时被人鄙视的新式洋学堂,这才有了后面新思想的鲁迅先生。
好了,本人才学疏浅,更多的文化故事还得自己去读,读过才知道有趣,传统文化真不是落日余晖,它存在如此之久,必有它的独特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