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Scalers:如果你自己不动脑,会有人来动你的脑

Scalers:如果你自己不动脑,会有人来动你的脑

作者: Scalers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22:20 被阅读120次

    昨天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问题:

    @Scalers:

    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当一个城市里有多少正在路上行驶的司机使用同一款软件进行导航的时候,导航工具可以人为制造拥堵。也就是说导航计算一条路线可以快速通行,让大家都往那走,结果那条路就堵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有个网友马上评论:

    大家都去同一个目的地?杞人忧天。

    我说:

    你再想想。即使不是去同一目的地,但是经过同样的路段,也是有可能造成拥堵的。

    然后我开始自己尝试在网络上查找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文献。首先我用Google搜索试一下关键词“navigator cause traffic congestion”。

    看到第一篇文章,讲的是司机不按导航推荐的最优路线行驶,反而造成拥堵。这样看好像搜索的结果里并没有人做研究。但是现在回头看搜索词,其实navigator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我们所说的“导航”,而更强调的是人,所以我的关键词是用的不准确的。

    那这个时候怎么优化搜索呢?其实从查到的文章里,寻找一些表达,再做二次检索就可以了。

    不过这个时候我留意到下面还有一篇文章:Driving apps like Waze are creating new traffic problems。于是我想到,可以用Driving apps来代替Navigators.

    换一个关键词,第一条结果就出来了。而且还收获了一个新的表达,叫mapping apps。

    然后只要大致浏览一下,就能发现结论:

    一小撮人使用导航可以提高通行效率,但是更多的人使用会造成交通状况的恶化。这是2018年版的“公地悲剧”。我们自己是羊,导航软件是牧羊人,道路就是牧场。

    公地悲剧其实是公共管理领域里的一个话题。讨论的是个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相互关系。比如大家在一起放羊,如果羊多了牧场草不够,就会把草吃得太干净,造成草地沙化。所以要求大家在放羊的时候要克制一下,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放太多的羊。但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自己多放一两只,并没有什么影响,反正是放到外面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放了太多的羊,以致草场的草吃完沙化,然后大家的羊都饿死了。最终就是“公地悲剧”了。

    我昨天给“财富与财报读书小组”布置作业,我们正好读到《证券分析》中谈论市场分析中的“图表分析法”。格雷厄姆说到,“这种优势会随着图表研究者的增加而日渐消失”,于是我问道,“试回答生活中还有什么方法,知道的人越多,就越不管用?”

    其实这就是一个“公地悲剧”的案例,今天所讲的导航软件造成拥堵,就是很鲜明的例子了。另外我的公众号分别在2016年、2018年的比特币白皮书和外刊日志里也提到过公地悲剧。

    你看,知识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而你要做的就是从问题中寻找答案,通过答案构建关联。这些关联往往是相对私人的知识,每个人未必是一样的。比如,你如果不跟着我读《证券分析》,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图表分析法。而你如果没有思考过导航软件与交通拥堵的关系,那我说的这个问题,可能你压根就没想过。

    这个专题已经被加州大学交通研究所做了深入研究,而且已经有一些成果发布了。链接里还有一些交通流向的模拟视频,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研究人员说,这个问题其实一直被人们忽略。而这个研究成果也是今年上半年才出来。

    其实我大概在前年也搜索过,那时倒的确没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文章: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8/03/mapping-apps-and-the-price-of-anarchy/555551/

    http://www.kalw.org/post/driving-apps-waze-are-creating-new-traffic-problems#stream/0

    回到最开始的网友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从一个人的说话方式中,能感知到这个人的认知习惯。

    “大家都去同一个目的地?杞人忧天。”

    再审一下我的题目:

    “当一个城市里有多少正在路上行驶的司机使用同一款软件进行导航的时候,导航工具可以人为制造拥堵。也就是说导航计算一条路线可以快速通行,让大家都往那走,结果那条路就堵了。”

    如果你稍微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造成拥堵和大家是否去同一个目的地,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关系。因为目的不同,但是城市的道路是有限的,总是要共用一些道路,所以才会产生拥堵。即使你现在跑到北京二环上,上面的车也不是要去同一个地方。

    之后,这位网友马上升华成一个结论“杞人忧天”。这样一来,就快速用一个简单的词“结案”了,结束了这段本来也不深刻的思考。这个环节,这位朋友用标签代替思考。好处是节省脑力,坏处就是强化了错误的认知。

    对比一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只要像文章中简单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印证了我的判断,一方面还扩大了认知视野。这需要花费一些脑力,但是我却收获到更多的认知。同时,我对于“公地悲剧”这个知识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还积累了一个案例。

    同样是一个问题,不同的反应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行为,最终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猜测这位网友应该不太爱动脑,于是我点开他的页面,微博发的不多,主页上齐刷刷地都是“中奖”,性别男,只有转发没有原创。这是微博抽奖要当成僵尸粉过滤的用户类型……

    我无意对这位读者进行评价,因为不值得。但是我们的行为其实是很容易暴露我们在认知上所处在的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我其实是喜欢和愿意动脑思考的人玩。比如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能贡献一些有意思的视角,那一来一去,我们的思想交锋,彼此都有收获。

    而倘若你是一个凡事都不愿意动脑,只想用自己的本能反应的人,那这样只能说出非常没有脑力含量的话,而且还加上一些带有“人身攻击”味的评语,动物属性太强,比较容易用情绪处理问题。而且,你也很容易在网络上吸引同样不爱动脑的人。这个画面就像电影《生化危机》中,丧尸吸引丧尸的场景。

    其实如果你自己不动脑,会有人来动你的脑。他们会撬开你的大脑,往里面灌水、种木马病毒。

    如果你自己不愿意思考,那商业就会替你思考。要么让你相信你应该买包了,要么告诉你买了这个牌子的手机就不一样,要么就告诉你不要买房要投资自己……

    在各种让你一听就感到舒服的声音中,你就会慢慢滑落,最后你已经无法用自己的视角与脑力看待问题,你只会成为一个人云亦云者。

    一个人变得乏味,就是从不动脑开始。

    动脑会让我们变得有趣,但是有趣是要付出烧脑的代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calers:如果你自己不动脑,会有人来动你的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j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