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不 讲诚信
孔子是最强调信用的,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说,人要是没有信用,那么,不知道他拿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可是,孔子也有不守信的时候。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正赶上晋、楚两国争霸,他们把陈国当作了一块“肥肉”,轮番来攻打陈国。后来,吴国也加入了侵略陈国的行列。孔子一看这形势,再也无法在陈国待下去了,便决定离开陈国。可是归家的路并不一帆风顺,在路过蒲地的时候,又赶上公叔氏叛乱,他们把孔子抓住要当人质。随孔子一同出行的有一个名叫公良孺的弟子。此人长得高高大大,勇武有力。他对孔子说:“先生,我们不能这样任人宰割,就算死也要和他们斗个鱼死网破。”于是,公良孺带领他的五辆车的随从一起与蒲人决斗。其实,叛乱的不过是公叔氏少部分人,所以他们看孔子一行这样拼命,便有妥协之意。蒲人说:“只要你们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可以放你们走。”“好吧,就照你们说的办。”孔子立即答应了,并且写下了“保证书”。于是,蒲人放孔子出了城东门。但是,刚一出门,孔子立即悔约,命令他的弟子把车朝着卫国的方向急驶而去。子贡不解老师为啥不信守承诺——
子贡曰:“盟可负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孔子说,受人挟迫而许下的承诺,即使神都不信,当然可以不遵守。
说了话,是不是一定要算数呢?不一定,孔子用事实讲明了这个道理。什么情况下说的话可以不算数?在受人威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作出的承诺可以不必去遵守。再比如,虽然人身没有受到威胁,但是,因为彼此的身份差距较大,地位相差悬殊,在接受上司指令时,不便回绝,或者没有回绝的机会,因而答应了要去执行某事,可是,上司的指令存在明显的错误或者有违道德、法律,那么,即使自己暂时答应了,也不应该去执行,这样做与诚信无关。
(二) 解扬临阵“反悔”
春秋时期,楚庄王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想发兵救宋,这时候大臣伯宗向晋君进言:“楚国现在正在风头上,势头正盛,我们不能帮宋国打它。”但是,晋君又不想就这样让楚国把宋国灭了,于是,派人在民间找到当时的壮士解扬,让他到宋国去,谎称晋国要派大军支援宋国,一来让楚国有所顾忌,一来为宋国打气,促使宋国拼力抵抗。解扬路过郑国的时候,被郑国人抓获了,并把解扬交给了楚国。楚庄王见到解扬,不但没有惩处他,反而给他很多赏赐。目的是让解扬“反水”,替楚国说话,欺骗宋国人说晋国见死不救,让宋国莫作无谓的抵抗,赶快投降。经过多次威逼利诱,解扬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楚庄王的要求。于是,楚将登上解扬的战车,让他向宋人喊话。解扬看见远处和宋国军队,立即高声喊到:“宋国的兄弟们,你们一定要顽强抵抗,晋国正在率领全国的军队来支援你们,马上就要到了。即使情况再危急,也不要投降楚国。”等楚将明白过来怎么回事,解扬已经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楚庄王大怒,要杀了解扬——
庄王曰:“若许之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楚庄王生气地质问解扬:“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为什么还要背叛你的承诺,出尔反尔?”解扬则义正辞严地回答:“我之所以答应你,是为了完成晋君交给我的使命。我答应他在先,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就算一死也在所不惜。死是容易的,但是,完成使命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只有完成了使命,才算履行了承诺。而你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让我做出的承诺,我当然可以不遵守。”解扬并不求生,他回头对楚军将士说:“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做为人臣,不要忘记要为国尽忠。尽管楚国之于解扬无异于敌国,但在生死存亡之际,解扬还没有忘记劝戒楚人要为国尽忠,这就是解扬的境界。楚庄王的弟弟佩服解扬的为人,都竭力劝说楚庄王放了解扬。解扬得以回国,名扬国内,拜为上卿。
解扬的“诚信观”与孔子“要盟也,神不听”的观点一致。而且,解扬进一步提出,一个人诚信的表现在于“言必行,行必果”,也就是说一定要兑现承诺,要有结果。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解扬不得不假装投降楚国。他的经历让笔者想起了李陵的遭遇。李陵与匈奴作战,弹尽粮绝,最后不得已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为他辩解的理由之一就是,李陵只是想先保存生命,让自己活下来,然后再找机会报效汉朝。这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这个解扬。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汉武帝不是楚庄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