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的Julie,继续转述叶武滨老师在喜马拉雅的系列音频节目时间管理100讲。最近几讲谈到了叶氏三问:要不要做?我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我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用这3个问句就能将杂事转化为下一步行动。今天这一讲为大家分享 “项目清单”,它也是由这3个问句引发而来的。
课程回顾
前面我们谈到了“反思”,其实“反思”是在做计划的层面,也就是“明确意义”。做事需要先有意义再有条理。我们用叶氏三问就能将“有意义”的杂事转化为下一步行动。其中,有些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事务,就可以把它放到日历中去。

除了日历与情境清单之外,还要做进一步的筛选,大量事务不需要进入日历与情境清单。不重要的事情,应该删掉;大量的事情还需要酝酿,也暂时没时间去处理,应该放到“待处理版块”,也就是“将来/也许”里面。应该留下的只有近期的承诺:一种是对时间承诺很高的日历事件;一种是对时间承诺相对较高的情境清单事件。

用项目思维处理更重要的事
以上是我们做一件事由想法到最终得到结果的一系列流程,是需要把想法或者杂事转化成N个下一步行动,其实这也就是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
“体检”这样的事只需要做到下一步就可以了,因为它不那么重要,也不那么着急。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用“项目”的思维来完成。如:生二娃、环球旅行,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就读、自己写书、出书......当面对这些比较复杂的事情时,我们就需要把它升级成为“项目”来统筹执行。项目就是很多个下一步行动的集合清单。

人生的五万米高空对事件的分类
前几讲中讲到人生的五万米高空,也就是风靡全球的人生导航系统,谈到了:1、跑道;2、一万米---项目;3、二万米---八大关注;4、三万米---目标;5、四万米---愿景;6、五万米---宗旨。
其实,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对事件的分类。二~五万米是用来反思与检视的。跑道,就是行动清单、情境清单。清单上的所有行动都要指向我们渴望得到的那个结果,我们把这一类的行动集合全部放到【一万米】当中。
要不要做?实际上属于反思,明确意义真的很有价值,它起到了一个再判断的作用,它使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要去的方向和要得到的结果。当对收件箱里的杂事明确意义之后,我们就能判断它是应该被删除掉,还是应该进入情境清单,或者进入日历,亦或者进入项目清单,亦或者进入将来/也许清单。
面对复杂的项目时,我们同样问那3个问句,只是第三句“我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需要反复不断地问,以至于我们会得到N多个下一步行动,直到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