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从政者在邦无道的时候才是最好的?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从政者在邦无道的时候才是最好的?

作者: Ryanta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09:50 被阅读0次

作为一个在封建年代的以君主专制为体制的国家之中的从政者,他们面临的时代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乱世,第二种是治世,在制式的情况自然不用讨论,所有的人都希望从政者能够是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那么在乱世该如何从政才是不管是孔子当时的人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想要去考虑的。

我们可以大概将此时的从政者归为三类,第1种:助纣为虐,第2种: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第3种:杀身成仁。

在孔子的时代,这三种人都有,第1种自然不是孔子会提倡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没有自己的底线,根本就不是一个仁者,不是一个内修立己达人的人。而第2种和第3种人,孔子都赞扬过,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才是孔子提倡的呢?

先来说一说第2种人: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可见这一位宁武子就是一个: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人,孔子并没有称赞宁武子在帮有道的时候的智慧,或者说并不是把这一点当做重点,而是把宁武子在帮无道的时候可以做到愚不可及的状态。

可见这种人孔子是绝对赞赏的,甚至他的“愚钝”是不可及的,那么是否这种人就是孔子最提倡的从政者在乱世的时候应有的表现呢?

再来看一看孔子对于第3种人的想法。

……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比干为了让纣王不再暴虐百姓,于是以死相谏,孔子也称他为是一个仁者,而且他也见到了,他作为一个大臣应该有的责任。

可见孔子并没有直接表态说出他认为以此相见的大臣才是更好的,还是愚不可及的大臣才是更好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以孔子后来人对于孔子的思想的继承中,推断出孔子实际的态度。

孔子之后的一个儒家集大成者,孟子曾经说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明代的王阳明也曾经说过知行合一,很多当官的人在知道了王亚明知行合一的道理以后,都纷纷成为了王学的信徒,在官场上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意见,不会因为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作为。

可见孔子真正坚持或者说看好的意见,就应该是以死相谏这一种做法,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可能是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让人做到能够在乱世中洁身自好已经很难了,如果要求每一个人也能做到以此相谏,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就说的比较含蓄,并没有直接点出他最看好的方法,而在他死后的孟子和王阳明,才真正说说的孔子本来想说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这两种做法也都是平等的,因为如果你是真正的从德性而发的,选择了其中的某一种做法,那这实际上只不过是立己和达人的问题,本质上这些做法都是基于自己的德性而发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也是一样重要或者说一样很好,一样值得被提倡的。

说能够以死相谏更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儒家在立己和达人中,其实还是更加提倡利己之后一定要是达人的,并且作为一个从政者,那肯定也是要有所作为,而不能完全的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

这就是我对于孔子如何看在乱世中从政者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的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从政者在邦无道的时候才是最好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nm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