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的4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即不自知——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即有了自知;知道自己知道,即有了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即成为了习惯,一共4个层次。自我认识的第三个层次是“知道自己知道”,也可以叫“觉察”、“觉知”或“意识”,因为“意识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自我认识是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人和人的觉察能力差异很大,察言观色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从心理层面看,人为两个字而活:“情”和“欲”,即“人生在世,情欲二字”。如果人只为一个字而活,是为情还是欲呢?是为欲而活,欲就是欲望和需要,需要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才有行动,行动会指向目标,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行动(行动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活下去的动力来自于“欲”,原欲,即是力比多或者是本能。而欲望是不会被全部满足的,正所谓欲壑难填,这是我们心理痛苦的来源。
我们的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服务,就是合理地满足我们服务对象的欲望。情是情绪,情和欲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这个人就会表现积极(正向)的情绪;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对于一个成熟的心理师来说,看到一个人不高兴时,一定知道他情绪的背后一定有欲望没有被满足,一个人高兴就是他某方面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知道了这些,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不高兴时,我们不用去安慰他,而是引导他表达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因为当他知道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就有了动机和动力,他就会去通过行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他就不会再被情绪控制。这就是心理助人,不是道理助人,心理助人就是要在欲望层面上下功夫。
欲望是内隐的,情绪是可以外显的,我们可以通过情绪来了解人的欲望。情绪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内心的体验,二是外在的表达。表情的内涵: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表情的外延: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我们要学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进而读懂他人的表情,觉察他人的情绪,再进一步推断出他的欲望,并合理满足他人的欲望。
看人脸色行事的能力,差异是很大的。为什么在读人面部表情方面,人与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跟一个人在幼儿期,养育ta的人有关,通常是ta的妈妈。ta如果从小的需求就被妈妈敏锐而准确捕捉到,而且妈妈能及时了解ta的需求,并满足ta,ta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ta就学会了看人脸色行事。
这里说一下我的小女儿(三周岁),她比较会“察言观色”,事件一:姥爷姥姥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她会第一时间感觉到,问候他们哪里不舒服,如果是腿疼,她马上拿起小拳头给他们捶腿……事件二:看到我们(大人们)稍微提高嗓音或者脸色不对,她马上站到中间,把手指放在嘴唇上,做出“嘘”🤫的动作,然后趴在每个人耳边小声说“好了,不要说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前面提到孩子是否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取决于ta是否有一个“好母亲”,那么判断一个“好母亲”的标准是什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反应性,指的是通常能正确理解孩子的需求,并积极回应;二是情绪性,指的是妈妈情绪稳定、积极愉悦;三是社会性刺激,与孩子互动良好。对应的便是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位一体,唤起听众共鸣)。
总而言之,一个孩子是否会看人脸色,主要还是看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满足以上三条的母亲(直接养育人)。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气质类型存在差异,要注意环境因素与气质的互动,尊重孩子的自身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