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的运用

作者: 桃源敏 | 来源:发表于2020-02-19 13:59 被阅读0次

    道理这个词, 源出于《道德经》,大致的意思,理是由道洐生出来的,明白了道,就掌握了理;如果不能够悟道,那么掌握的理就是不完整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

    “道”的含义:说、行、路、轨迹、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玄学之“道”,从感性来认识世界。

    很巧的事,语言和直立行走,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两大因素。为什么“说”和“行”?都给按了一个“道”的含义?这真的不得不佩服,智者在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也能够如此具有洞察力。

    单单从定义含义上,就可以看出“道”是人可以借助的“工具”。说话和直立行走,就是人类借助交流和解放双手的“工具”,马路轨道是借助通向目的地的工具,规律是了解事物和走向科学的工具。

    没有这些工具,人也一样的可以做事情,但做事情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就好像有人,不用语言而用手势交流,不用双腿而用四肢爬行,有人不走大路,却要在荆棘草丛中穿插行走。

    似乎现实生活当中看不到这样的人, 但这也是相对于我们显而易见的事情,转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多人就会像上一段描写的那样可笑,而不自知。做到以上几点,用语言交流、用双脚走路、在已经形成的路上达到目的地,这些看起来很容易,然而真的容易吗?如果容易,为什么其他动物做不到呢?

    在人类当中,同样有人像动物一样的冥顽不灵、浑浑噩噩,终其一生,也只能碌碌无为,只不过幸运地披了一副人的皮囊而已。最终,只有真正掌握并继承了智慧的“人”,才有可能体会到真正的做“人”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都被现代医学取消了,中医却因为和特色传统文化结合紧密,顽强的生存着。

    我先用武术来做比喻。

    古今中外,无论哪一门武术,最重要的就是身法步法。说一个人武功厉害,那叫个身手了得,“身”排在“手”的前面。

    闪避腾挪、退守进击,这是运用全身的力量,以身体带动手,拳头才有力量。

    如果将拳头比喻人,那么“道”就是身体,只有当人以身合道,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力量。(上一节道德经的文学价值,内容就很玄幻。)

    拳王泰森的个头在重量级当中相对来说偏小,身高1米80,体重99公斤。如果比拼绝对力量,泰森肯定落后,但放到拳击比赛当中,泰森的技术十分到位,在进攻和防守的空档之间、在前进和撤退之间,都可以配合步伐,拳击的力量十分具有爆发力。泰森能够在前进的一刹那,完成蹬腿扭腰挥拳,一气呵成。

    整个身体的力量连成一片,这也就是中国武术中定义的内力。泰森不是中国人,美国没有“内力”这个词,但泰森确确实实是练出了内力。

    李小龙1.73米,体重64公斤。如果进行无限制街头格斗,即使是泰森,也很有可能落败。如果允许带武器,那么泰森就肯定完败了,以泰森的速度,根本就无法跟上李小龙的节奏。

    李小龙的动作更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武术练到这一步,就不再是单纯的力量和动作技巧的训练,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需要经常的冥想内修。

    “道”的触类旁通

    理解了“道”,就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发展科学。事实上,修身、治国、平天下,都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要求高低不同而已。能力低的人就独善其身,能力高又有背景关系的人就可以管理国家,喜欢做学问的人就可以钻研科技。每个人的爱好和禀赋不同,所以在理解同样道理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特长也不同。

    身体好的人,就可以在养生修道上走得更远一点,喜欢人际交往的人,就可以在企业管理生意来往上面,做得如鱼得水,喜欢读书钻研学问的人,就适合写作或者科研。至于走到哪一步,跟各人禀赋爱好有关系。

    打个比方,“自信和爱心”对人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偶尔做到也不能持久,也不怎么明白自信和爱心到底是如何那么重要的,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鸡汤或者自我催眠、是一种可笑的宗教信仰。那么现在想象一下一个军队,如果没有士气,不能够令行禁止、言出法随,这个军队还有战斗力吗?其实个人和军队是一样的,个人要想身心状态统一,就要像军队那样纪律严明、出师有名,而“爱心和自信”正是统一身体的纪律和法令。

    一个人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才能够将军队或者国家交给他管理。一个可以管理军队和和国家的人,必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如果一位统帅,不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请问这样的统帅,能够打胜仗吗?重用这样统帅的国君,会是一位明君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因为师兄庞涓的嫉妒陷害,而被处以足刑,双腿不能走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孙膑交出了自己的兵法秘籍,同时开始装疯卖傻,住在猪圈里,和猪抢吃。最终,孙膑被访魏的齐国使臣救出。试问,没有对身体和情绪的绝对控制能力,孙膑还能够活下来吗?

    一个人对身体的掌控宽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人对智慧的理解程度,一个人对身体的掌控力度,决定这个人修为涵养深度。也许会有人问,有的人明明对身体掌控度很高,为什么还那么笨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天赋爱好不同,天赋低的人,掌握了智慧,智商依然很低,但灵巧程度一定提高,总体的表现,虽然依然很低,但却已超越自我了。(有的人虽然不怕疼,但那并不一定代表那个人对身体的掌控力高,也很有可能这个人比较麻木。)

    “法相天地、人法自然”,所有的道理,都是触类旁通的。我们要悟“道”,一方面是开发智慧,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宇宙宏观的角度来指导我们难以看清的宏观决策。个人的修养,要有足够的休闲娱乐,而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无为而治。西方文明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宗教思想浓厚,足够的自由民主。

    划重点:《道德经》是哲学的、科学的。现代科学,正是建立在哲学的文化基础之上。不同的是西方是宗教立国,养着一批人研究学问,所研究的学问即使是“无用”的,也有金钱支持他们做这些“无用”的追求。任何一门学科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烧钱的交易。东方是皇权执政,讲究学以致用文以载道。文人书生百无一用,种田搞不过农民,武力干不过士兵,技术搞不过工匠,偶尔有一个牛逼的有学问的,又招不到学生,政府又不拨款,除了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别无他选。请问科学如何发展?

    《道德经》在这方面也做了详细的叙述,“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无,万物之始也”、“无为而无不为”、“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车毂里面有三十根直条,正因为车轮中心为空洞,辐条才能插进去,车才能转动起来。陶器正因为中间为空,所以才能够用来盛放东西。制作窗户,正因为房子中心为空,才能够居住。

    最后两句话总结得是很清楚精辟了,有代表的是利益、无代表的是用处。一只碗,“有”的部份是碗的利益价值,而“无”的部份才是真正被用到的地方。

    可惜的是虽然道德经的声望最高,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应用。其中有世事无常,重民轻君的思想,而皇帝都希望千秋万代。最终这种违背本心的做法,反过来报应不爽。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做到千秋万代,社会的发展停滞落后。

    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主要成就,都发生在青年时期。也就是26岁之前!

    说明了什么?

    达尔文是在中年有成就的,但他的理论在青年时期就完成了,中年去发现,中年时期是旅游证实的。

    说明科学成就,创造型的,非经验积累型的,需要热血澎湃的年轻身体。这说明身体的悟性和感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智商的重要性。

    有必要说一下,牛顿的父母和牛顿本人,都属于神职人员。同时本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

    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难吗?万有引力、牛顿力学,初中生高中生就可以学完了,相对论,就是一种理论,哪怕没有坚实的理科基础,同样也可以提出这种理论。他们的成功,建立在已有的科学基础大厦上,所用到离不开悟性。

    可以说智商达到牛顿和爱因斯坦级别的人有很多,只不过很多人只会计算公式而已,缺乏创造的激情和悟性,而创造的激情和悟性,是需要修身养性的。

    物理学家卢瑟福是一个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一个学生特别勤奋,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只有他还在实验室做实验.
    于是,他就问那个学生:“你今天上午在做什么呀?”
    学生就说:“上午在做实验.”
    “那你下午在做什么?”
    “下午也在做实验.”
    “那晚上呢?”
    “晚上还是在做实验.”
    大家肯定想:这么勤奋的学生,人家都在休息,他还在那里从早到晚地做实验,一定会得到表扬.没想到,卢瑟福将他一顿痛骂:
    “那你不就成了一个做实验的机器了吗?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你不要总是做,一定要学会思考。”
    这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我们都知道,学生做实验是需要思考的,但是,卢瑟福教授还是将他一顿痛骂。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学生的这种思考,并非集中精力的专注思考.他犯了我们大多数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宁可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工作中,也不愿意抽出精力和时间,来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其实,专注的思考才会产生最好的思维效果.越忙,就越要保证认真和专注思考的时间。

    王阳明,“心”学的发扬光大者,代表金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将“道”的运用推到了极致,被称为实用主义心理学。知道就是行为,不能够真正的做到,就不是真正的懂得。

    所谓知行合一,其实就是“道,可道也”的进一步推导总结。“道”,是可行的,行可以入“道”,道行,知行合一。

    细品《道德经》,其乐无穷、受用无穷!

    “道”是不断变化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

    非恒道,意思是道理是不断变化的。

    这一点很好理解。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如果按照固定的答案执行或者按图索骥,就会闹出笑话。

    比如近些年的家庭矛盾,大多数是因为社会变化太快,而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而造成的。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母子矛盾,都属于这个范畴。

    现在的社会改变了,封建社会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和风气都改变了,而有些风俗和习惯却依然保留着,这就带来了冲突和矛盾。

    以前结婚给彩礼,就相当于买断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所以有很多男人乐意。而现在结婚给彩礼,就必须要全方面的考察,否则很容易鸡飞蛋打。结了婚之后,立刻就离婚的,现在也并不稀奇。因为现代男女关系的转变,政府也相应的出台了新的婚姻法。

    以前男人把工资以及一切家当交给女人,是一种顾家的表现,因为那个时候女人根本就跑不了,而现在,就要三思而行了。以前男人哄女人,不顾一切的哄,叫做温柔体贴,现在则改称为舔狗。如何得体的交往,是一种技巧。

    婆媳矛盾也很普遍。现在女人更加独立自主,而有的婆婆们,却依然想掌控,这就造成了矛盾。

    父子母子之间,教育方式和亲子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小孩的人权越来越得到尊重。现在的小孩子也越来越知道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人权,如果父母管束的不合理,很有可能造成自杀或者伤害父母的悲剧。

    再比如有的人学习很好,几乎不玩游戏。但是这种人值不值得学习?大部分人不停的学习,不玩游戏,几乎是会要崩溃的,最后能搞得自己精疲力尽,变成一个书呆子。认真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具体努力到何种程度,只能靠个人掌握。一个人如何生活?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累了就应该休息、就应该娱乐,只要不特意的放纵,就是正确的。有的人可以不停的学习,那是因为那个人本身就擅长做那件事情,全部照抄的学习,就会产生不协调。不协调就会产生紊乱,紊乱就会造成焦虑紧张、效率低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理的运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ra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