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老味道

作者: 伶俐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13:16 被阅读63次
    从前慢,老味道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外界封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在西南联大,沈从文曾说:“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在北京,老舍说:北京文联我怕两个人,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端木蕻良。

    黄永玉说: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史航说他: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黄裳曾说他:他的一切,都是诗。

    梁文道说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的刚好。

    1997年5月16日,他想喝口茶水,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就已离世。

    汪曾祺爱吃、懂吃、会吃、更会写吃,茶香氤氲里,年月流逝,生活演变,道道美食,烟火气息,凝结于《老味道》一书中。

    活着多好啊

    《老味道》是一部关于吃食的书籍,一部堪称囊括中国天南海北美食文化的书籍。用朴质细腻的文字,去讲述了汪老自己一生所见所闻的美食,分别是西南联大时的“云南味”,回忆中的“老味”,儿时的“家乡味”,旅途和北京定居后的“鲜味儿”,一蔬一饭,看似稀疏平常,却无不透露出汪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终极幸福的无限向往。

    汪曾祺爱吃,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寻得美味,自得其乐,开篇就是这么写的:

    活着多好啊。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

    也就是使人觉得,

    活着多好啊!


    我不是美食爱好者,昨天逛书店时翻到这本书,被汪曾祺先生在书中透出那种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情怀所打动,遂与其它几本书一起收入囊中。昨晚也把手中在读的书暂放,睡前开始读这本《老味道》,早起继续读,虽然只是讲各地特色食品或饮食习惯的,但一点也不乏味。这本书就这样很快读完,这个周末,过得有滋有味。

    汪先生谈到“吃”时,借以引申: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各地特色小吃都要尝一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否则,是个损失。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从前慢,老味道

    苦瓜,除了我从小就见过农村家家种植可以入菜的,原来还有一个品种是属于水果的,俗称“癞葡萄”或“金铃子”,多见于江南,食瓤。

    汪先生引申:北京人最初是不吃苦瓜的,但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的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否定、排斥;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就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苦瓜属于葫芦科),只要它是可食的,苦瓜就是苦瓜。

    从前慢,老味道

    对于买菜做饭,我倒是和汪先生有相似的看法。一个城市最有生机的地方往往在菜市场,看到那些鲜活的食材,让人感觉生活的热气腾腾。对于买菜煮饭,我个人还有些小嗜好,必得从买菜、构思菜式、洗菜、切菜、配菜、炒菜,都由自己亲自完成,最重要的是,每样菜必得配适合的盘碟器具才行,这样一餐饭下来,不觉得劳累,倒是很开心地看着人家吃。试想一下,精挑细选的盘子、碗筷,精心构想的菜式,用心挑选的食材、用心烹制的菜肴,为自己心爱的人,那该是一种快乐啊!

    我不喜欢放过多的调味品,更喜爱食材的原汁原味。所以,自己擅长的菜式就以蒸、煮为主了,这样比较清淡的饮食习惯,源于长期生活在广东的缘故。

    忽然很怀念广东的“饮早”,各种点心、小吃、粥品;一家人,或是约上三五友人,边吃早餐边饮茶,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了。以后若是和人讨论美食,我大概也只能记得“食在广东”罢,哈哈。

    从前慢,老味道

    这本书,如同一个真切的纪录片,缓缓展开,记录了时代特有的美食,讲述了童年的记忆,遗憾了遗失的味道。现在的人们,早已尝遍了山珍海味,但我们不断提高的物质追求之下,是否也遗失了许多再也找不回的珍贵与美好呢?如果配一首诗,就用木心先生的《从前慢》吧,借此点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前慢,老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y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