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树人先生《生涯咨询与辅导》感悟P105-P112页
第六章生涯建构系统 第一节
一、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Kelly,1955
生涯建构系统的理论依据来自个人建构理论,由乔治·凯利于1955年提出来的人格理论,在人格心理学上应用广泛。凯利是自资深临床工作者,个人建构理论是其25年实务经验的产物。理论的形成就是个人临床工作史。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有兴趣的主题之一,在于探索人研究是如何归纳自己的经验,又如何对环境分类。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果能够掌握这把钥匙,能力阿奇预测人类行为的大门。图示的概念就是这种假设的产物,人借着图式建造出世界观、现实感;人借着这个歌可以观、可以修、可以改的系统,缔造自己的王国。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的主要核心概念是建构,建构就是人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一个科学家在其假设的理论世界中。不断搜集数据,验证模式,修改参数,正如同一个人在他所预期发生的事件中不断修改建构,重新建构。当事件发生时,预期得到证实,建构就得到巩固;若未得到证实,建构就会发生对应的改变。建构系统不断修正、一再建构的历程即经验。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验到世上种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现象,渐渐地用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论,自行预测自己的行为,然后根据预测来行事。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观看世界,再观察中得出种种预期,种种行为都是建立在各种预期质上的连续的生活实验。
二、建构里烧脑的机组概念
建构的形式就像一个框架模型
建构的形式就像一个框架模型,架构在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上,就像一个取景框,你只能透过它来观察世界。这个建构和那个建构通过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形成系统。A建构包含B建构和C建构,我们就说A是管辖建构,B和C就叫从属建构。比如说我们常说这样好,那样不好,就在用着一个“好-坏”的建构,它是一个管辖建构,它下边包含着很多“勤劳-懒惰、”聪明-愚蠢“、”高雅-粗俗”……等从属建构。
两极化概念就是组成建构的最基本的框架
"好-坏"是一种两极化概念,两极化概念就是组成建构的最基本的框架。意义的形成源于对立的概念。热对于冷才有意义,多对于少才有意义。都是因为两极化才有了意义。薪水高对应薪水低次才有意义。
建构极
建构形成的两极化,叫建构极。产生建构的要件必须是至少三种。任何三种要件都能在其中两件中建构出相似点,(这个有点像生物的分类哈),有别于另一个要件的相异点。相似的点就叫相似极,相异特点就叫相异极。啤酒、泡面、火腿肠三个要素中,你一定会找到两个在某些特点上相似,跟另一个相异。当然这个标准你自己定,这就是建构。只有这样既有相似悠悠相异才能完成建构。
认知复杂度与认知统整性
每个人在做生涯决定时都有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生涯建构系统,这个系统失灵时,就会来找我们咨询。我们的咨询就是帮助他回复生涯建构系统的功能,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叫认知复杂性。比如说,孩子小时候看电影把里边的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就是认知复杂性低,随着成长,我们逐渐知道了好和坏之间还有很多种元素,如凝脂复杂性就在增高。认知复杂性的另一个层面叫认知统整性。认知统整性,就是看到这些复杂的元素相互关联是要给统一整体。一般表示认知程度高,能够看到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比如你想找个 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统整性高的人会知道我在意的离家近可以照顾家人,活少腾出精力,钱少点就少点吧,或者我就要找钱多的,离家远点活多点,我都能忍,知道这些之间有关联。只有认知统整性低的人才会要活少钱多离家近。
统整性高的人做决定短平快,能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统整性低的人常常是生涯犹豫者。但统整性太高的人也会不自觉地疏漏活曲解一些外部信息,维持自己内在的统整性的舒适。统整性低的人容易变通,对别人的意见全盘接收,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因为觉得怎么都好而无法决定。
认知复杂度和职业发展
刚入职的孩子,认知复杂度和统整性都比较低,天真迷茫,随着认知的提高,统整性增加。清晰。随着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多,认知复杂度增多,变得有些混乱,晕头转向,最后认知复杂度和统整性都得到了发展才能发展成一个和谐的有弹性的图式。
C-P-C周期 凯利的建构历程演变概念。就是一个生涯建构系统与生涯决定的发展性架构。通常经理“慎思”、“明辨”、“笃行”三个循环。宸溪现在就处于广泛的收集信息的“慎思”阶段,然后还需要把搜集来的信息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分析利弊,聚焦自己的优势重心,这就是“明辨,之后就坚定了自己的方向,“笃行了。
在这之前,两眼一抹黑时候就叫发展性未决定,现在处于扩展散性思考,也叫慎思性未决定,之后可能会有聚敛性思考,过渡性决定,之后精虑性决定。宸溪品牌开起来~
建构系统的经验周期
一次生涯决定只不过是生活实验的一个暂时的起点,在生生不息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这个周期分为预期、投资、接触、接受或推翻、建设性的改变的周期,循环上升。这有点定位的双螺旋的意思哈。
还说宸溪的例子,她对某辅导班有预期,然后现在投资,再去接触,返现跟自己预期的一样好,就接受了。跟预期不相符,推翻,自己再发生建设性的改变。重新出发。我们找工作、找对象,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我们做生涯咨询师,咨询的目标就是去催化一个人进行建设性的生活实验。生涯不是一个实验的终结,而是一些列连续性的生活实验。我们要让来询者有能力进行这一系列的生活实验,取得结果,在结果中受惠。我们提高了来询者的这些生活的能力,他就会受到意义感、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与发展路殊途同归。
失败中的成功
在建构主义的系统里无所谓失败,一个人从失败中修改个人建构,夏促做决定时侯运作的更好,就是失败中的成功。相反如果成功了而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也是成功中的失败。我们在教学中非常常见,有的同学高考没考好,因此大学不敢懈怠,大学四年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考的好的成绩获得好的发展。而有的孩子高考得高分去名校,因此高枕无忧挂科无感,甚至不能毕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生涯咨询中作中的 决策框架的觉察与调整
一个接受咨询的人,一般是因为他发现原有的认知和假设,根结出的事实不符,又做不到接受结果和建设性地修正假设。这就是心理困扰的开端。也就是他还在用一个已经失效的个人建构。就像吃着一片过期的降压药,无效,还是头疼。也就是他被一个旧的建构像紧箍咒一样禁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松绑。松绑的任务,不是没有发愁的事儿了,而是在进退维谷的厌烦和大军压境的混乱中,依然掌舵前行。进行生涯破冰之旅。破冰的对象,就是来询者原有失效的生涯将偶系统,你用的利器就是新的的决策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