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涯建构系统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
-Kelly,1955
生涯建构系统的理论依据来自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个人建构理论是由乔治·凯利(George Kelly)于1955年发展出来的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上应用得十分广泛。数十年来,在美国、欧洲(尤其是英国)受到学术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Neimeyer,1985a)。凯利是位资深的临床工作者,个人建构理论是其25年实务经验的产物。在临床学界的传统中,这并不偶然,理论的形成就是一部个人临床工作史。近年来,经过生涯心理学家们的努力,个人建构理论在生涯咨询上的应用与研究也有若干成就。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有兴趣的主题之一,在于探索人究竟是如何归纳自己的经验,又如何对环境分类。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果能够掌握这把钥匙,就能开启预测人类行为的大门。图式(schema)的概念就是这种假设的产物。萧氏(Shaw,1980)指出,早期许多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在个体的认知系统里有一个秩序井然的组织,组织的各个部门相互关联,对环境做出反应。一个人如果能了解这个组织的运作模式,就能比较清楚地预测、期待或判断自己的行为。凯利认为,人就是借着这个鹰架式或方格式的系统,建造出他的世界观、现世感;人借着这个可以观、可以修、可以改的系统,缔造自己的王国。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的主要核心概念就是建构(construct)。建构是人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一个科学家在其假设的理论世界中,不断地搜集数据,验证模式,修改参数;正如同一个人在他所预期发生的事件中不断修改建构,重新建构。当事件准确发生时,预期得到证实,建构就得到巩固;若未得到证实,建构就会发生对应的改变。建构系统不断修正、一再建构的历程,即是经验(朱智贤,1989)。事实上,个人建构理论的发现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生涯咨询亦不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