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叙事治疗中的方法之一---外化,外化最核心的思想是:人是人,问题是问题,问题不等于人。
前面我们聊过,叙事治疗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与自我概念有关,即我是什么样的人?有能力的、没能力的;自信的、不自信的;值得爱的、不值得爱的。自我概念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的,经过一个一个事件的发生,不断积累形成的自我形象。可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事情之后,我们会有怎样的无意识的归因呢?各位可以观察一下,比如,这次孩子考试考的不好,我们会认为孩子没有认真的品质,会认为孩子是一个很笨的人,如果接二连三这样,甚至整个小学都这样,我们会逐渐的认为,孩子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将来事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再比如,谈恋爱失败了,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值得爱的人,自己是个没有魅力的人;这次升职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职场,在职场没什么发展的空间。这样的归因方法,简单归纳起来,就是我们把遇到的问题和“本人”划了等于号,把问题不仅扩大化,而且糟糕化,这是一种懒惰的、没有任何逻辑依据的推理方法。
因此,外化谈话技巧,要求来访者可以站到事情的外面,让来访者看到问题对自己的影响。
把问题客体化、对象化
外化是外面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的一部分
降低来访者对问题的挫败感
调动来访者对解决问题的力量
提供与问题对话的可能
感受自己是面对问题的专家。
如何来用外化疗法进行对话呢,下面我尝试着以我和姑娘的对话方式来进行展示。(旁白,姑娘当时上幼儿园大班)
有一天晚上,给姑娘出了几个数学题(类似7+8=?)
姑娘盯着这个题目看了半天,用手使劲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妈妈,我真笨啊,这个题目我不会做!”各位就可以看到,孩子把问题和人进行了直接连线,因为我不会做这道数学题,所以我是一个笨的人,当有“我笨”的想法的时候,孩子在自我概念里的自信心就会不足,自信心不足如果继续,会泛化到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我比较笨,所以我讲不好故事,因为我比较笨,所以我舞蹈学不好。
接下来是我和姑娘的互动交流
我:“豆豆(我们姑娘的小名),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数学题好不好?”这个时候孩子依然是拒绝的,因为她认为自己没能力,做不好。我没理她,我从最简单的题目开始让她算,1+1=?1+2=?1+3=?........姑娘对答如流,而且在答题中,你会发现孩子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低着头,语气勉强,到后来孩子在答题的过程中,语气变得越来越坚定,速度越来越快,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哦,原来我是可以的。
“豆豆,你发现没有,我们只是不会做这一道题目(把问题客体化、对象化),其他的我们是做的非常好的,只要多加练习几次,我们会做好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面对问题的专家)”
姑娘自信的点了点头。
如果用外化的技巧进行沟通,需要我们做到,全然接纳来访者,秉持“人不等于问题”。外化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