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叫傲克的小孩子,他是一个倔强又固执的小男孩,他从小到大有两件最讨厌的事,一件事是做作业,一件事是喝牛奶。
从第一天上学生开始,傲克就非常不喜欢做作业,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要做作业,花一天时间在学校里听老师上课已经让他觉得非常辛苦了,为什么还要把听懂的东西再做一遍?于是他在不做作业被老师责骂所受的苦,和做作业所受的心里苦里,选择了被老师责骂的苦。因为老师不可能天天骂他,而被骂一顿最多就几十分钟,比起每天花时间来做作业所承受的苦来轻松多了。
就这样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暑假的一天,他爸爸问他:“暑假作业做完了吗?”傲克回答说:“我还没有做。”他爸爸生气地说:“你是不是又不打算做作业?”说着狠狠地把他打了一顿,并把他赶到家门外,说:“不做作业就别回来了。”
傲克看着被关上的大门,觉得这个家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必须到外面去生活了。他翻了翻口袋,找出了十块钱,这是几天前花剩的,转身朝外走去。刚走到小区门口,妈妈就追了上来说:“唉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较真,你爸爸不是这个意思,快和我回家吧。”好说歹说把傲克劝回了家。
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傲克还是不太做作业,但知道了不能和大人们明着作对,于是想出了一些敷衍的手段让自己少挨了几顿骂。
而讨厌喝牛奶这件事不像讨厌做作业那样是天生的。傲克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每天早上没有时间给他准备早饭,于是就把牛奶加热一下,再在里面打了一个鸡蛋,就应付了他每天的早饭。傲克很讨厌蛋白质被加热后散发出来的味道,但在爸爸妈妈的命令下,他只好咬牙灌下去,就这样喝了一年的热牛奶加鸡蛋,最后实在因忍受不了这股味道而吐了出来,从此以后,他拒绝吃任何牛奶和鸡蛋。
连带着,他也不能忍受那些牛奶味重的或用牛奶做成的食物,例如,牛奶冰淇淋、奶味蛋糕、奶茶、奶糖。但奇迹般的,酸奶和奶酪倒是能吃,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这样,傲克渐渐长成了一个大人,奇迹般地读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结了婚,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管什么样的小孩子,最后总会成为大人,而且从外表看上去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
傲克的孩子也讨厌做作业,这是家族遗传,还是普天下所有孩子的通病?当他作为父亲,面对他不做作业的孩子时,他说:“不想做作业?不行,必须要做的啊。”不像他的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怒目而视,也许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只是弱弱地这么说道。
傲克的孩子也在餐桌上被他妈妈劝着多喝牛奶,但孩子看着他爸爸面前却没有牛奶时说:“爸爸为什么就能不喝牛奶?爸爸不喝,我也不喝。”他又这样对孩子说:“爸爸在你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已经努力地喝了很多牛奶,至少有一千瓶,所以爸爸不用喝了。等你喝到了一千瓶,就可以和爸爸一样不用喝了。”
傲克的孩子会被他说服吗?可能在小的时候会吧,但到长大了以后,他就会意识到被骗了,然后说:“我爸爸吧,在我小的时候,就总是骗我。”
这种“骗”小孩子的传统是刻在了大人们的DNA里,还只是他们懒惰的狡猾?有多少人会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而改变自己的多年习惯呢,还是觉得敷衍过去就好?
在《孟子·离娄上》里,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呢?”孟子说:“因为在情势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一发怒,就会伤了感情。而长辈用正确的道理教育孩子,但自己却不遵从正确的道理,这样父子间就会相互伤感情。父子间相互伤感情,关系就恶化了。所以人们相互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因为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会有隔膜,一有隔膜,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
在中国古代,很多君子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中的一些选择不亲自教育孩子,那父子间就不会产生隔阂,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但那个不遵从正确道理的父亲又被孩子怎么看呢?可能只是披着大人皮的孩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