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孟潮:心理工作者对精神分析的态度

李孟潮:心理工作者对精神分析的态度

作者: 遥唯芳华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07:56 被阅读0次

    开始精神分析前,你需要学会真诚地面对所有心理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多么可怕、丑陋。

    同时,你要悬置所有的道德和价值判断,通过这样的「中立」态度和均匀悬浮注意,你可以达到对所有心理内容的真诚地接纳。

    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你会出现对另外一个人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的确是个美好的时刻,两颗孤寂的心接通了,暖流在你们体内流动。

    有些时候,你会为此感动地想哭。往往在共情理解这个片段出现后,接着就会出现症状的缓解。

    然后,就会有很多人以为是共情理解,是这种温暖造成了好转。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治疗风格——「共情理解越多越好,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发现、制造更多的共情理解吧,让治疗的50分钟的每一分钟都充满共情理解吧。」

    太多人造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号召、一种道德的训诫。

    如果一个治疗师不被允许可以有「恶」,他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到「善」。

    一个治疗师只有知道他可以对来访者产生愤怒、讨厌、仇恨等等情绪和感受,只有知道他的这些感受能够被他的同事他的督导师带着不判断的态度倾听,她才可能去理解来访者。

    治疗师正是通过的那些负面情绪,自己面对来访者时产生的愤怒、讨厌、仇恨等情绪(反移情)产生了理解后,才能够理解来访者。要包容别人,你首先需要包容自己。

    精神分析的态度就是「包容」的态度;

    包容的过程里面就包括了「中立、被动、隐身」;

    就包括了均匀悬浮注意,就包括了「神入」;

    就包括了「体验逼近-体验远离」;

    就包括了参与-观察;

    就包括移情-反移情;

    就包括了主体间互动;

    就包括了投射性认同,投射性反认同,投射性转认同……

    这漫天飞舞的术语都是在描述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每时每刻都不同,每次又有相似。

    就像呼吸,就像海浪。

    精神分析最大的秘密

    所谓分析,就是倾听、澄清、质对、解释、理解。

    首先你倾听,你默默地、努力地倾听。

    你要听到的是他的声音,他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你自己的。

    听之以心,而不仅仅是听之以耳。

    因为要听得真切,所以你首先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的欲望。

    然后,你必然会有听不懂,听不明白的地方。

    这时候,你抱着真诚一致的态度,你向他请教,「你能不能多说一些?」「你说的是这个吗,我听对了吗?」——这就是澄清。

    然后,你会困惑,你觉得有些地方太矛盾,有些地方不一致,你问他,注意到这些矛盾了吗。你向他请教,他怎么看待这些矛盾?这就是质对。

    然后,他开始解释,注意是他进行解释,而不是你。

    精神分析最大的秘密就是,他是解释者,而不是你。

    精神分析成功的秘诀——如果有所谓的「成功」的话——就是让他来解释,而不是你。

    你要做的是,了解你想要给别人一个解释的欲望,了解你想要分析别人的欲望。

    然后,如果他没有解释,你可以提出你的解释——如果时机恰当——你的解释的作用只有一个:供他选择,激发他的思考。

    你是他进行分析的工具,而不是分析的主体。

    你愿意成为他的工具,而不是成为他吗?

    你愿意被他利用吗?

    你愿意面对、愿意接受,其实你的作用就像幼儿园里面的玩具,就像画室里的人体模特一样吗?

    你知道你何以选择了这份工作吗?

    你何以会选择了成为他人心灵成长的工具呢?

    你何以会一方面喜欢这份工作,一方面又抱怨呢?

    你知道吗?

    你想要知道吗?

    精神分析的精髓不是移情、不是解释、不是躺椅、不是每周3-5次的会面、更不是共情理解、够好的母亲此类胡扯。

    一个治疗情景,如果它有资格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情景。它必然具有治疗关系中自由联想-均匀悬浮注意的配对,必然具有双方共同存在的参与-观察的心态轮回。

    一个精神分析者的一生,就是带着这种追寻真理的态度度过的。

    精神分析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性事件就在于这种「真心」的态度,在它刚刚显现不久,就立即被工具化和体制化。

    分析态度变成了一种学院化、经学化的活动,变成了一种类似于考试的考学进阶活动。

    随着世界各地的精神分析学院的成立,随着各种精神分析字典的产生,随着各种精神分析协会和派对的产生——精神分析,死了!

    或者,奄奄一息。

    精神分析的态度是一种沉默的态度,一种安静的观察,就像死亡不可言说,就像呼吸相似相续。

    至于共情同理,至于对人类的慈爱和悲悯,那都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出现的。

    没有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作为基础,所谓的共情同理只不过是一场投射性认同的游戏。

    工具化和体制化的目的在于「得到」,在于利益,在于获得一种身份认同,或者钱财、名利。

    而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失去」,在于「放下」。

    通过「分」—「析」,就像细菌分解尸体,就像庖丁解牛,一切被揭开、解开,你能够放下对人、对事的执着。

    精神分析很像艺术

    如同电影,如同戏剧。

    它后面有高科技支撑,但是有很多随机性。

    精神分析很像一门科学。有神经生物学、精神病学、统计学等等科学手段来证明其有效。

    精神分析很像一种宗教。有其固定的戒条(道德),有其崇拜对象,有其严格的准入机制。

    精神分析什么都不是。

    一百个人有一百人的精神分析。

    你要和人讨论精神分析,最好先问,「你说的是哪一种精神分析?你究竟认为什么是精神分析?」

    然后,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有1万个答案,也就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并没有精神分析。

    也没有精神分析师。

    一切都是你的想象。遇到了他人的想象。

    本质上来说,精神分析是不可交流、不可传授的。

    那些精神分析会面中发生的瞬间,一经出现就流逝。犹如流星,犹如夏日的清风,犹如一个遥远的梦境。

    然后你妄图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场景,然后你幻想着别人听懂你的言语就了解到了你的感受。

    精神分析属于沉默、属于一对一的目光的交汇和闪躲、属于遗忘和梦境。

    精神分析是一种修道活动

    通过精神分析,你观察到身心之道,理解身心之道。

    最终,通过对「道」的体认和遵循,获得自由。

    而精神分析有其两层价值观——

    第一层,认为所有人平等,人的价值在于他是一个人,这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这是精神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世俗价值观;

    第二层,认为在终极意义上,「价值」是一个人为的设定,是一个语言的发明。人和草木众生一样都没有价值,或者有平等的价值。

    所以均匀悬浮注意中,精神分析者悬置所有的价值判断,包括人本主义的价值判断。这是精神分析的终极价值观。

    不进行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孟潮:心理工作者对精神分析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dv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