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app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以下现象:
网易云音乐,「每日推荐」的歌曲一般都是平时听歌循环率较高的同一类型;
手机淘宝,搜索过一个产品,「猜你喜欢」一栏立马会显示无数个相似的产品;
哔哩哔哩,只要点开过一个视频,再刷新「首页推荐」,几乎都是刚才看过同一主题类型的视频。
像上述几个大数据精准定位用户喜好的例子,如今在各种app和网站已经屡见不鲜,他们会根据用户的搜寻结果记录提供相类似性质的内容。一开始,我对此感觉还不错,它能如此及时准确「懂」自己,摸准我的喜好,很是贴心了。
像上述三个例子,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你喜欢摇滚乐我喜欢乡村乐,你喜欢欧美性感风我喜欢日式小清新风,你喜欢二次元我喜欢科幻片,由于爱好不同形成各自的兴趣圈无可厚非。
但是,若涉及到社交圈,各种不同背景和观念想法的人在互联网上碰撞,情况就有些微妙了。
假设,有人在微博或朋友圈,针对某一事件发表和我观点对立的言论,突然间他和自己就被划分到两大阵营。这种感觉是如此真实强烈,我们不禁会想,怎么自己身边还有这样的人?这时候我们怎么做?最简单的,直接取消关注更甚者拉黑就好,这一刻世界又恢复一片安静。
可能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手一点,你不认同的观念逐渐与你割裂,剩下的全是相同的声音,再也听不到第二种。
社交网络高度活跃的今天,大数据往往把我们分门别类归到同一个或者相似的圈子,所以我们很容易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慢慢的,我们只阅读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文章,只关注和我们想法趋同的博主和媒体号,只结交认识与自己同类的人。
在这样的错觉下,我们开始认为自己就是绝对真理的代表,渐渐进入越来越偏执的小众世界。
那新闻媒体呢?他们是否依然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追求事实真相和客观中立呢?
以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福克斯新闻(Fox News)为例。当时,媒体人罗杰艾尔斯的理念是:与其你给观众事实,还不如给观众想看的东西,观众需要看到你的新闻来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而不是客观中立的东西。电视不需要取悦所有观众,只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于是,福克斯新闻选择了美国的保守党作为观众群体。
Clay Johnson在《信息食谱》一书中提到,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他们会找一个有枪的采访对象,说如果我拿着枪在现场就可以制止惨案的发生;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敢提出质疑,他就会被说成不爱国。
无论是互联网下蓬勃壮大的社交媒体还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都无形中加剧了我们一个坏毛病「确认偏误」,意思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你就会主动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乃至不顾事实,最终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论。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每个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被不断重复,人们便会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而各种圈子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在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观念变得愈来愈极端,认知也逐渐闭塞,最终形成「回音室效应」。
之前,北京一位67岁的杨阿姨被保健品推销员说服购买了一款宣称可以快速恢复体力的能量水,她每天都要喝几滴,自认为身体比平时有劲儿了。一次游玩爬山时,杨阿姨感觉十分吃力,突然想起了包中的能量水,挤了几滴到嘴里,便一口气爬到了山顶。后来家里人一查,就是三无产品,根本没有科学依据,还花费了这么大笔钱。
现如今,各种打着「养身专家」名号的公众号,微信群,电视广告层出不穷,尤其是老年群体听信网上和所谓专家的各种花言巧语,只接受保健品有效这类信息,屏蔽任何旁人的提醒劝说,并把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结果越陷越深,最终把后半辈子的养老钱也搭进去了。
我们越是活在思想一致的社群里,就越是加深了「确认偏误」,而这种有利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在如今的「猜你喜欢”时代又是如此的便利和高效。
就像《沙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担忧的: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
那我们如何降低「确认偏误」的发生呢?
世界这么大,有趣的灵魂这么多,何不试着探索新的世界,主动刻意地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一、 保持一颗好奇心
先试着扩大社交圈,尽可能多接触与自己年龄层次、成长背景、职业类型等不同的人,多听听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以及背后的原因,即使某些观点你现在并不能认同接受,也不要一开始就有抵触排斥的心理。
这让我想到自己当年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刚开始,总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是中国人,总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我特别想做些改变,便开始参加各种当地人举办的活动。
比如当地学校的一对退休教职工夫妇邀请留学生一起到曼城的郊野徒步,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当地民众对于英国经济、政治以及皇室的看法;还去做了当地慈善马拉松赛的志愿者,和来自马来西亚,信奉穆斯林教的三位留学生聊聊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以及对中国的看法。
在一次又一次突破内心的恐惧后,我试着倾听来自不同圈子的声音,即使有些时候我并不能认同对方的观点,例如比较敏感的地域问题,但我还是试着去了解他们想法背后的原因,多一个视角去看问题。
慢慢的,我突然觉得自己打开了另一个可爱的世界,原来还有这么多和自己想法完全不同但又有趣的灵魂,对一些之前不理解的事情包容性也更强了。
二、 主动寻找不同意见
简单来说就是越是自己相信的,越是要寻找相反的观点进行记录和反驳。当你做一个决策,脑海里一人分饰两个对立的小人,用辩证的思维写下来利弊两面,强迫自己换位思考,分析比对后用更理性、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
众所周知,在特斯拉这个号称全球最智能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冲压生产线、车身中心、烤漆中心与组装中心,这四大制造环节中总共有超过150台机器人参与工作,可谓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工厂代表。
但即便如此,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依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公开场合特别强调,要警惕人工智能的威胁,提出了「垃圾邮件灭世论」。他还呼吁各个国家一起联手,从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以确保人类不会做傻事。
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它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多姿多彩,五花八门。若我们永远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怎么才能看到这个精彩多样的世界呢?身处「猜你喜欢」时代,认同和信息获取便利化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拥抱那些不同的声音呢?
这里,推荐熊浩老师布置过的一个小作业,请你去向一位与你观点不同的人说一声「谢谢」。因为他们是你认知世界里的奇妙窗口,是他们,帮你撑开了真实的世界。
借用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拆掉自己一直坚持拥护的理论,拥抱新的想法,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聪明的我们,是不会逃避试一试的,对吗?
文 | 小喆
图 |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