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三线或四线城市,却是本省第二大教育重区。“教育产业”的口号被提出后,每年招生季全市酒店一房难求,几大名校邻近的安置房都被高价出租。考试当天城市路状被地图标示拥堵指数仅次香港。
其中首屈一指的名校诞生于当地房产企业。为了卖房转而办教育,财大气粗请来一流教师团队,再重金购买高分优质生源。升学率一炮而火,各地家长便趋之若鹜。
高压下的高分成了每一个孩子逃不了的魔咒。师资是很多父母帮孩子择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平等已经成了既定事实。优质老师就会有优质的教学,优质的教学就能但证孩子优秀的成绩,优秀的成绩就能考上一流的大学。所以名校一定要进,哪怕花高价。
可是什么才是一流大学呢?想想身边某些高校旁,人群混杂的居民区,出入成双成对的大学生,像“夫妻”一样买菜做饭,楼下油腻的火锅店,一群烟雾缭绕的大学生,傍着男朋友或女朋友,像世俗的社会人谈钱谋利。
这当然不是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想看到的画面。一流大学让人憧憬是因为环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熏陶人生三观的环境。大学里同学的影响、老师的启发、开放的氛围是影响后来入世的力量。
我所在城市里,为了进入名校,家长们真是用心良苦。身边一位父亲,不仅为孩子准备好了所有名校的入学测试卷,还有分班测试卷,还有中考,甚至高中。他的孩子刚入六年级。不光孩子做,自己也做。深谙入学潜规则的早早将孩子送入某名校老师的辅导班,信息闭塞的还以为人家的娃真是牛娃。
于是在小升初的这扬战役中,我真的迷茫了?是为了优质资源抢名校吗?可在周围这些如狼似虎的家长面前又心生胆怯,一方面担心孩子能否拼过这些牛娃,一方面担心孩子慢慢和大家一样眼睛只有试卷。
著名心理学家、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研究证实,人并非通过奖惩来学习,而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的。也就是说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来自同伴。
阿里巴巴的前顾问邓肯·克拉克在《阿里巴巴:马云的基业》里提到一段往事:
书中提到,1980年,澳大利亚男孩大卫·莫里跟随家人来中国旅游,在杭州西湖游览时,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走过来主动攀谈,想通过对话练习英语。这个中国男孩就是马云。就这样,马云和大卫成了朋友。
大卫回国后,马云就跟他成了笔友,经常通信。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俩改用电子邮件通信。大卫说,他收到的第一封来自朋友的电子邮件就是来自马云。
除了帮马云学英文,1985年,莫里一家还邀请马云去了澳大利亚住了一个月,那是马云第一次出国。所有这些都对马云后来到美国、对互联网感兴趣、创办阿里巴巴起了重要作用。
今年印度电影又出神作《起跑线》。原来在教育面前,家长们何其相似: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鄙视链、八百万学区房……
“穷人才追求稀缺物,而精英追求永恒之物,即美德、责任、真理。精英并不是按照收入、学历、职业地位被划分成某一群体的那些人,而是那些决定追求幸福、追求实现幸福社会的人。”
什么是永恒?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品德,人生的智慧,向上的精神……
上周末孩子大哭一场告别了喜爱的足球,原因是每周的训练这个球队总是只有少数人到,大多数都在补课。他每周坚持去的孩子终于心灰意冷,认定这支球队终将没有机会。
当我们理解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会明白择校的标准。就像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里说的,目前的教育只不过是培养社会的低端劳动力。未来一定会从追求稀缺到追求永恒。与其选择一所高压下打造的名校,宁可选择一支拥有足球队的明校。其实足球也好,其他社团也罢,能做的风生水气一方面说明了学校的办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能力的体现。和这些朝气的孩子们为伍我更放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