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在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创新教育方式,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传承、实践创新求实、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为新时代的人才培育凝聚磅礴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社会资源,宣传科学精神。最近,根据《“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中国科协等单位鼓励各地邀请院士专家走进校园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掀起一股“科学热”。院士专家们形象地描绘,深入浅出地宣讲,激发起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作为学校,可以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兴趣。根据地方资源情况,引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让讲解员详细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精神;走进医院、社区、工厂、农田等各种场所,让各行各业的人员讲述本行业科学家故事,让学生了解事迹、目睹实际操作,感受科学的力量;观看科学家影片,借助视频里的“现身说法”,积极宣传科学家精神。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学生找到科学家“偶像”,激发学习的力量。
学科教育渗透,敢于探索真知。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一根牙签挑起了一个水桶,想来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却在同学们的亲手操作下变成了现实。语文课上,一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文章,让学生们了解了袁隆平的更多知识,知道了经过科学研究可以增产,解决温饱问题;阅读一篇篇人物传记,同学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会在心里暗暗地下决心探索真知。地理课上,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懂得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仅仅是宇宙的非常小的一个星球,还有更多宇宙的奥妙需要探索。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引导学生加强科学家图书的阅读,培育学生敢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他们的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打造科学社团,培养创新能力。只有宣讲的事迹,只靠口述的精神,只有观看的心动,如果没有实践的探索,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实践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难以取得实际的成效。学校教育要根据校情,为学生实实在在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立各种科普社团。成立航模、机器人、电子、劳动、绘画、气象等社团,动员有相关兴趣的同学积极加入,制定社团规程,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实践,并不断探索。有时还可以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同学们创新解决。实践是培养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在实践中内化学科知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有了获得感、自豪感,会真正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融入成长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家精神不是独立的,是蕴含在中国精神中的一部分,同样,学生对创新求实、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实践,更是蕴含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蕴含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目标教育、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动的动力”,在高远志向的引领下,学生会心无旁骛,汇集奋斗力量,向着未来进发。学校也要把对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利用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事迹,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汇交融合,感召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做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实践者,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力量。
高山需要攀登,科学需要探索。教育不只是传递书本的知识,更要教育学生领略到科学的美好,让学生在传承实践科学家精神中找准方向、实现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