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掌声》中的人性思考

《掌声》中的人性思考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12:50 被阅读0次

    《掌声》这篇课文之前读过,但没有去深入思考过。今天听同年级老师上了这节课,总感觉这篇文章怪怪的。特意去百度搜索一下,没有找到和我类似的感受,那就来简单的写一写吧。

    先简要介绍一下这篇课文:

    《掌声》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是董保纲写的一篇短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掌声共响起了两次。文中是这样描述第二次掌声的: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关于第二次掌声响起来,是有原因的——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我在想,如果英子讲得不好,声音也不好听,还有方言,磕磕巴巴的,还会有掌声响起来吗?如果非要在这里加一句“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的话,那简直成了教科书级别的“价值说谎”。

    很显然,英子的表现是值得这样的掌声的,也可以说——一个人内核很有分量,是可以战胜或者掩盖外表的某些缺陷的。甚而至于,会在某些程度上给他的内核加分。但我们需要考量的是生活中真的有人是外表有残疾内核又没有多少分量,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该做出如何的反应?这也许才是这篇课文往人性深处需要考量的地方。

    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文章,而这样的爱应该是“本能的爱”,属于比较“自然的爱”,比较“轻松的爱”,而那些“非本能的爱”和“刻意的爱”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因为,我们在面对那些比我们弱势的群体的态度(这里的弱势是指身体和智力都很弱),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与否的标志。就像面对一朵怒放的鲜花,每个人都会亲近,而那些默默无闻毫无芬芳可言的花朵,人人会敬而远之。

    可以和教师这个职业发生一点关联:那些成绩好,表现好,长相又好的学生,能获得老师的青睐和欣赏是人之常情,也是教师的职业病之一。唯有对那些成绩不那么好、表现也不那么好的学生的没有条件的爱,才体现了一位教师的专业精神。但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要求不仅是对所有的教师提倡,而是对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倡的,因为每个人都做到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是真正温暖的社会。

    前几天,人民日报有篇《暗号:套餐A》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格外的温暖。1999年出生的马宗贤在北京开了一家小吃店,贴出了这样的告示:本店免费提供晚餐,不求回报,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时候在去帮助他人。只要告诉店员要套餐A,选地坐下,吃完直接走即可。这样的帮助是温暖的,是体面的,是有尊严的。

    回到《掌声》这篇文章描写的现实,可以去采访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在上学路上,遭到同学的捉弄与嘲笑的,估计会有70%的人有这些不堪的遭遇。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不断的将——善良、包容、欣赏和信任传递给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在爱和善意中长大,获得一生幸福的滋养。

    不知道我这样的思考是不是走偏了?假如是我来上的话,在最后会将那句话换成英子并不怎么好的话,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英子,那个时候的掌声是不是该响起来?也许上成了道德说教课,但应该是一种人性的升华吧。

    当然,也可以站在类似英子身份的人写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掌声》中的人性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kj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