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条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条

作者: 一弯静水流深 | 来源:发表于2023-10-26 16:01 被阅读0次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所谓知识在这里通常指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是对事物的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而能力更多的偏重于“怎么做”的方法,例如,我们知道每种蔬菜的营养这是知识,但能烧出一盘菜就内化为做饭技能。所以知识相对来说容易教,相对来说,能力却很难教。因为知道不等于会做!况且能力貌似没有标准,不可测量。一般情况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慢得多,而且有时不成正比,能力和知识相互促进,两者互为“前提”___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行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能力还是知识掌握的结果!很多时候,一些孩子的学业出现问题表面看起来是态度问题,但归根究底是能力问题。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这就像强迫没有牙齿的人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

    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事例:高中生知道和了解掌握的历史知识是很多的,它的庞杂甚至超过了一些历史学家,但是高中生是不会用历史思维去审视历史本身的。其中历史思维及是高阶的能力。在小学低段,教学语文这门学科还有一个现象,老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纠错孩子的错别字,去弄清楚形近字,多音字等,其实,纵观语文课程,这些完全不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会导致我们没有用大量宝贵的时间去掌握关键知识,从而行成关键能力。还拿历史举例,记住几个黄帝的生卒年份以及一些历史事件这些知识本身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能不能将这些朝代更迭,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从中看出历史的走向,能分别拉出横向的庞杂的历史故事,再纵向深入去窥探历史本身。

    苏霍姆林斯基概括了一个教育现象,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也能觉察到: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这要求阅读者一下子就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眼光离开书本,能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能进行思考,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当阅读达到这样的完善程度,学生就可以自觉地掌握知识。与之相反,不会阅读会造成学生智能变得迟钝,造成思维的混乱,没有联系,支离破碎和粗陋肤浅。这种智力上的“口齿不清”(作者给这种缺点起的名称),就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而造成的。学生无法做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另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技能。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在听讲的同时就能把故事(演讲,解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的技能,那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知识。这种技能的作用不仅限于实际应用。它还是发展智力才能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同时听,写和思考的技能,知识的扩充就是不可能的。在小学中低段(一年级练习臂力,二年级练习规范,三年级练习书写速度)通过练习,儿童在小学中高段要达到按老师讲述材料的顺序把要点记录下来。书写不再需要思考,而是记录的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了“理解技能”,及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的技能。学生思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师讲课所举的事实的圈子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知识要能迁移,要能不断被新的事实丰富。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理解能力是潜意识发生的。在生命不同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中段,学生需要海量阅读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埋藏。海量阅读推荐的大部分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不仅通过阅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世界的丰盈和塑造。小学阅读更多强调扩展大脑的突触链接,而中学阶段的阅读更多指向第二套大纲,及作为第一套大纲学习的精确延伸。科普阅读涉及到的大多是事实性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无法转化为能力,能力是需要实践应用,动手而得来的!所以,科普阅读必须是儿童经过海量阅读以后,能综合理解事实性知识的阅读。我们反对让儿童死记硬背,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儿童需要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思考这些事实,并对他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分析这些事实,同时也在分析自己,思维,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走上自我进行智育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lj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