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指出:“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解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校本研修,是当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校文化和开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手段。”教研一直是学校的重要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和同仁互相学习交流,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更好地学科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但是回到当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教书的人不读书,育人的人不育己,教师和父母本该是孩子生命的领路人,但是被自负感会迷惑,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是具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模式了;父母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正确有效的,不存在什么毛病。可是很多事实早就证明了没有开放的心态,没有改革的动力,没有发展的愿望,只能成为井底之蛙,不可能实现好的教育,更不会唤醒孩子的灵魂。
深度学习的实现,来自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度学习就不可能走向深度,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不会得到发展。书中就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精细化和个性化地引领和指导教师发展,是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要、实现深度学习地必要保证。”教师会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中,不愿意尝试改变和挑战,毕竟从多年形成的舒适区走出来,是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且要承受一定的痛苦。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教师就会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机械重复对个人的专业成长毫无益处,而且会滋生职业倦怠感。
要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深度学习,首先是聚焦学生学习,系统思考教学改进,其次是深度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第三是助力先行学科与建设良好生态,第四是给予课程建设的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
目前,教研教改依然进行的轰轰烈烈,但是都在传统的教研模式中,没有前进和发展,存在解决“一言堂”“走过场”等现象,教师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如何才能吸引教师主动参与,设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学习校本研修模式呢?
一是创新校内的教研活动,为教师赋能。1.改进常态备课要求,实施“双轨制”,2.改善教研会议结构,正如书中说的,将以往校验会议结构“有主题、有任务、有主讲人、有记录”调整为“有主题、有问题、有资源、有意见建议、有成果和记录系统。”3.选择实验年级和学科,探索学科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4.确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进行的时间、内容和教师,成果展示和研讨,5.成立校本研修共同体,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实现真教研,深度教学。魏戈老师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拓展式生成》一书中,以光明小学教研活动为例,充分说明了成立学校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光明小学教导处主任、教学主管在访谈中提到:“我们通过校本教研,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科组教研缺乏主题性的问题,我们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让)每个学科教研组作为一个课题组研究同一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研组的团队研究能力,加强教研组建设,实行教科研扁平化管理,使得教学研究更深入、更系统。······主题教研使得教师发展与教研组建设相得益彰。”
二是联结校外的优秀资源,启发思考。模仿是最好的学习,通过线上观看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寻找差距、激发动力,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改变。比如我在线参与了凉水井中学课程改革四川现场会,凉水井中学和成都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的老师采用自导式教学法,就很好的诠释了学校课程改革给学校师生带来的发展和升级。自导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共同研讨、小讲师授课、教师答疑梳理、课后巩固的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主动参与,积极分享,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深度学习也就自然发生。通过线上的交流和线下的沟通,实现校本研修的不断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说道:“改革,是教师的宿命,也是教师成长的食粮。但很多教师没有改革的饥饿感。饥渴于改革的教师有福了,成长对对他们必然的馈赠。”的确,改革才会进步,改革才会成长。教师通过不断改革,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发展,还会给自己的教育生涯增添不一样的光彩。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48件事》一书指出:“多做一点,寻求进步,最终超越自己,这是变得卓越的必要条件。杰出的教育者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许多小小的决定,以超越平庸。”教师的战场在课堂,学科是教师的重要专业,也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研究教育和学科知识,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教研为抓手,在校本研修共同体中汲取能量。教师唯有不断超越专业素养,才能打造好课堂,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做一个合格的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