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几个亲戚和朋友说到他们的大孩子,都会说比小儿子或小女儿“难搞”。他们口中所说的难搞,例如:难沟通、不听话、成绩差。后来我对这个现象做一些研究,有趣的是,这些难搞的孩子都有某些相同的特征,例如:
- 父母比较早结婚
- 孩子出生时,父母刚好在拼搏中,或者事业处于上升期
- 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 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比较少
- 这些孩子成绩一般,或者偏科严重
对于父母来说,在深圳这个地方,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得拼,特别是孩子出生后,压力更加大,为了一家美好的未来,孩子只能让老人带,父母则抽出全部的时间来拼搏。
等到几年之后,事业逐渐有成,孩子慢慢长大了,读完小学,升初中这个阶段,大的孩子一些问题就出现,这些问题不是原来没有,而是之前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觉察,等到有时间时,就突然发现孩子有这么多问题。这些也是有历史原因,多方面的因素加起来构成的。
问题出现,并非就是坏事,孩子这个阶段还小,还不是很懂,趁这个时间段,补上跟孩子情感这一课。写出闻名全球作品《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柯维,也曾面临过孩子难搞这个问题。
后来他们夫妻俩意识到,他们受很多速成观念的影响,觉得孩子的外在表现不好,让他们很丢脸,他们对于孩子外在形象的表现,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心。由于他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偏重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
一方面,因为好面子,他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爱,造成了孩子自我评价的低落。其实不止他们,很多父母都忽略这一点。庆幸的是,他们夫妻俩最终意识到问题所在,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不再设法改变孩子,反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特色、个性和价值。
观念的转变,带来做法的转变,当他们不再用孩子外在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没有了束缚,反而能平心静气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讲话,能认真聆听。后来,他们的孩子变得很优秀。
柯维的孩子很幸运,他的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 最终意识到问题所在。
很多“难搞”的孩子,看起来不太懂事,可能他们需要一次认真的聆听,需要父母更多时间的陪伴和沟通。父母不需要把所有的时间拿来陪伴孩子,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更重要,哪怕半小时、二十分钟,专心的陪伴孩子,就胜过一整天的陪伴。
对于孩子,多观察,多沟通,多引导,少批评。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长。父母爱子女,就为子女做长远考虑,这个考虑,也包括子女的身心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