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其实是不缺想法的,缺的只是执行力。就像我想写这个年终总结一样,不到最后期限我是不会动笔的。奇怪的是,前两天晚上偶然看到朋友圈里不知是谁发了热干面的照片,马上,不,是第二天清早,特地拐到大门口的摊贩上打包了一份热干面做早餐。这件事上既没有外力推动,也不缺乏内驱力,完成的又快又好。
自我剖析了一下,得出一个结论,拖延症这病需要一样一样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比如你在某件事上经历长时间训练已经可以自发自觉的做了,但并不代表你在另一件事上也能自觉自愿完成,这需要一件一件的训练和养成。可喜的是,当你做好了一件事,拖延症的生命值就掉了一滴血,这样你再做另一件事时就没有那么大的阻力,所谓良性循环就开始了。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死灰复燃的情况需要格外警惕,因为逃离舒适区并不那么轻易,必须一直和它较劲。
最近看了一本好书,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书名刻薄又直指人心,但内容非常朴实真挚,不同于慷慨激昂的励志书,主要讲他对自己,朋友,身边的事的感悟,有些还能找到共鸣。一个武汉伢,一个从军校退学去新东方当老师的叛逆小子,一个九零后,看人看事看人生,成熟而不失热情,实在值得学习。
有了想法就及时行动,迟迟不动带来的只有焦虑,而"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书中提到他的一个好友,在不喜欢的军校待了五年,最后还是决定退伍。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白活了,他说“其实不存在白活的日子。不经历那些,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爱什么;不经历那些,我永远不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可贵;不经历那些,年老的时候,我一定会后悔这些没做只是想想的日子。”
所以能想到就去做,做砸了做失败了都好过没做,好过年老时后悔。主治拖延症这是本年度对下一年度最大的期许,那些读了一半就烂尾的书,那对落了一层灰的哑铃,那些蠢蠢欲动的想法统统都要捡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