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当我呼吸着晨间空气,奔向地铁站时,心里就会有莫名的满足感,一如我在晚上七八点下班走出地铁站时,看着疏落空旷的天地,内心自得安慰一样。
我犹记得某个初秋的夜晚,因为白天工作太累,晚上又加了一会班,无论身体还是大脑都疲惫不堪,然后走出地铁站时闻到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湿漉漉的夜间阴雨包裹着馥郁花香,一瞬间就消解了所有疲累。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便我住在被誉为成都后花园的某个县的偏僻郊区,每天来回通勤耗费两个多小时,却依然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因为成都的秋冬实在算不得好天气,极少见太阳,大部分时候都潮乎乎,雾蒙蒙的,市区里的高楼大厦更是制造了压迫感,连同川流不息的热闹,很多时候也变得聒噪而难以忍受。
唯有凋敝的,不那么繁华的,很多路段直通乡野的郊区,才有那么一些空阔感,清冷感,让我在行走其间时,内心仿佛得到了无限慰藉。
说来也是贪心,我离不开城市生活,但是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当中,好像一个叛逃者,时不时的感到窒息,时不时的需要游离出去。
而当我一个人行走在郊区的荒野中,当我尽可能的置身于大自然时,我觉得放空,那一刻,沉默变得很响亮,心变得很平和。
Ins上有一个很有趣的专题,人们拍摄窗外的绿植,然后集合在@ plantsatthewindow中,在这些集合的照片里,附在玻璃上的叶子,似乎透过玻璃像人类求助,仿佛它们被关在笼子里,每一个镜头都展现着无助,脆弱,尤其是暴雨倾盆的时刻。
第一遍看得时候,我的感觉和大多数人一样,透过玻璃窗拍摄绿植,这些绿植仿佛被困住了一样,可是看着看着,突然眼角一热,恍然觉察到:被困住的究竟是植物?还是人类自己?
越看越觉得,在那些经历着风雨的绿植眼里,或许人类才是被关在笼子里,脆弱求助的族群吧!
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孤独,寂寞,焦虑,烦躁,患得患失,而花花草草,反而能惬意的晒着太阳,安心的承受着风雨呢?
忘了哪位女作家说过,在人类存在于地球99%的时间里,我们都是猎人和采集者,我们的生活取决于对我们世界的细微细节的了解。在内心深处,我们仍然渴望与塑造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歌舞,我们的神圣感的大自然重新联系。
因为这种内心深处的渴望,让我们即便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却依然向往李子柒式的田园生活。
据研究人员解释,由于我们越来越沉迷于数字世界,就导致我们与自然世界越来越脱节,而这种脱节对我们的身心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人们发现过度的网络娱乐,与高猝死率和高心血管疾病有关。
而加强与大自然的接触,却可以有效治愈抑郁症以及高血压在内的压力症状。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派也认为,大自然对人类的身心起着很好的疗愈作用。和大自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人类的健康和心理福祉都意义重大,可以有效调节情绪状态和社区凝聚力。
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依恋关系至上的理论来理解和构建。
以前,我们一直说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或者拥抱大自然,我们很少去考虑为何人置于于自然时,会用拥抱这样的字眼,但是融入城市,却很少用拥抱,其实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自我心理学优先考虑自我的完整性,而人类融入大自然的时候,类似于一种自我整合的方式,因为根据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说法,人类置身于于大自然时,类似于婴儿和母体之间的联结。
对于婴儿来说,拥抱意味着母婴之间的一体性体验,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时,将自己体验为母亲的延伸,而不是与母亲分离或者彼此是独立的个体,人类在大自然中,也会得到促进融合和连贯的自我发展。
所以,当你觉得在人群中时常空落落时,不妨让自己完全沉浸于大自然中,那种平和的满足感,有时是社交无法给予的。
罗杰·米勒曾经说过:有些人在雨中行走,其他人只是被雨淋湿。
愿你是在雨中行走,感受,体验的那个人,这样即便全身湿透,也自有意趣和意义!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