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进行《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的听书稿训练,读完后,倒吸一口冷气。
我们那么珍视、曾经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正在走向消逝的进程中。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本书世界著名的电子媒介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大作,追溯到了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研究这个现象的起源与发展。
中世纪没有“童年”概念中世纪,没有“童年”的概念。
因为要想把成人和儿童区分开,就得满足一个条件,即中间存在知识差距。儿童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进入成人的世界,比如上学,学习知识,而且分阶层,一年级的孩子和初中的孩子掌握的知识体系肯定是不一样的。
然而,在中世纪,人们都是通过口头的方式进行沟通,没有读、也没有写,也不需要学习知识,一个孩子长到7岁,就能顺畅的跟大人进行交流了,说的话都能听懂,也就是进入了成人的世界,所以,没有童年这个阶段。
这个现象是什么时候变化的呢?中世纪结束,出现印刷术开始。
细想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印刷术出现,可以印书籍了,成人把知识都放到了书籍中,孩子要想理解成人说的话,得学习读书,从书中获得,所以后来有了有了学校。
印刷术带来“童年”概念经历了10个世纪,从这时候起才诞生了“童年”这个概念,多么不容易。
接下来就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1850到1950是童年概念发展飞速的时候。
直到1950年被打破,因为出现了电视。
我到今天才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了解到, 电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你可能都想不到,电视等电子媒介是造成“童年”概念消逝的幕后推手。
刚才说到,儿童之所以称之为儿童,是因为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需要通过教育,通过学习。而电视,就像中世纪的口头沟通方式一样,所有的信息都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儿童面前。
电子媒介造成“童年”消逝比如成人之间谈恋爱的节目,暴力战争电视,随处可见的宣传什么避孕药的广告,对于儿童来说没有过滤,要知道带有情色和暴力的节目对儿童造成的创伤是很大的。
所以,有时候会有早熟的现象出现,其实这就是被动接受不该接受的信息的后果。我们在享受电视节目的同时,别忘了对孩子的危害。
很多人说,完全不让孩子看电视也不太现实,有解决办法吗?
有,一是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因为电视传播的一帧帧图像,不需要动脑子,时间长了思考能力会下降;
二是限制看的内容,家长一定进行筛选,有可能的话一起陪着看,还可以讨论下,跟孩子有沟通语言,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进行干预,这些媒介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正向作用,谨记,共勉!
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作者研究得很专业。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而是能带来帮助、解决问题或者让我们变得更好!
童年的消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