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读完科普童书《走近地球上的神奇动物(上)》,被它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启发孩子思维的叙述方式吸引,应孩子要求,又入了一本《穿越7亿年的人类演化史(上)》。
“咦,妈妈,人类的祖先居然是鱼?”
“呵?”我心想这怎么可能?不由得凑上去和他一起看了起来。
整本书看完,孩子对我说:“妈妈,动物的变化真有趣,可我不太记得它们的演变顺序。”
我一怔,马上意识到,这本书信息量可能太大了,低年级的孩子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可同时也是个好机会,正好教教孩子,让他学会利用工具,在丰富的内容中抓主线。于是我轻松地对他说:“没关系,等下我教你一种绘图方法,我们把脉络画出来。”
《穿越7亿年的人类演化史》和《走近地球上的神奇动物》一样,同属于生命科学系列丛书,由“作业盒子”旗下品牌“小象科学”倾力打造,职业插画师毕贤昊精心绘制插图。
就我看过的这两本书来看,它们叙述方式极为相似,但是,前者因为是讲动物,一篇文章介绍一种动物,篇与篇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相对比较独立。后者因为是讲演化史,每篇之间都有时间上的承接,有的还有内容上的连续性,更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更有可能启发孩子的系统化思维能力。
那么,《穿越7亿年的人类演化史》,它的系统性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吸引孩子阅读与思考,并启发孩子系统化思维的呢?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通过养眼的设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页面看上去非常舒服。都有色泽柔和的插图,老师和布克的名字用彩色标注,字体大小合适,以黑色为主,偶尔穿插其它颜色,整个版面不沉闷,也不花哨,既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不会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图如下: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通过清晰的单元划分,体现内容的时间脉络。
从下图目录可以看出,它以地球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分为“动物之初”、“鱼类时代”、“登上陆地”三大版块,这三个单元名称就体现了动物发展的时间顺序。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激励孩子阅读与思考。
《穿越7亿年的人类演变史》,信息量和时间跨度都比较大,聪明的编者,通过细节处理,不动声色地抓住孩子的心。
采用场景式对话激发阅读兴趣。在博士老师和小象布克幽默风趣的聊天中,孩子就象坐上时光机,穿越到七亿年前,亲眼见证地球由雪球到海洋蔓延、到森林出现、到火山爆发的演变过程,以及生物从无到有、从微生物到动物衍生、到残酷的竟争、到适者生存、到一次次大灭绝、到更适应环境的变种等等演变史。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穿插旁白式的小纸条引导思考。文中时不时穿插一些小纸条,就象旁白一样,既可以对布克的提问进行表扬,还能对相关知识作出引申,或者是补充说明。比如第一课中,布克问:“所以,那个时候世界上的所有生命一定都被冻起来了吧?”一个懂得思考、善于提问的孩子当然要表扬呵,旁边马上出现一个大拇指带着一张小纸条,夸奖他“会联想”。而在下面说到细菌的时候,旁边的小纸条会作出延伸:“妈妈说,饭前要洗手,因为手上有很多看不见的细菌哟!”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配上悬念式的结尾引起好奇心。有些内容并非一篇对话能讲完,这可是个机会哟,正好在紧要处嘎然而止,又对下节内容作一点点剧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比如第12课,最后老师说:“是呀,这巨脉蜻蜓真是跟咱老祖宗杠上了。那么,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森林里,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在肺蝎和巨脉蜻蜓的夹缝里勉力生存下来的呢?下次课再讲吧!”稍有好奇心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课的。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辅以简炼的总结厘清思路。与《走近地球上的神奇动物》每课内容单一不同,《穿越7亿年的人类演化史》单篇信息量更大,因为一课讲的是一个时期发生的事,它涉及到的可能是多种动物,或者多次环境剧变,怎么让孩子一下记住这么丰富的内容呢?编者真是太懂孩子的心了,在每课后面放了一个浓缩的总结,一张简明的思维导图,使孩子对重点内容再一次梳理,加深记忆。下面是第一课的总结和思维导图:
一本锻炼孩子系统化思维的童书说到这里,聪明的爸爸妈妈们肯定想到了,正好趁此机会教孩子做简单的思维导图。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孩子,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读这本书,读完后来一次总体回顾,并以人类演化史相关的内容为主线,做一张思维导图,这样,孩子在系统化的梳理中,会深刻理解并掌握演变的清晰脉络。
这就是《穿越7亿年的人类演化史》的魅力所在,它以自身系统化的特点,以及运用一些小技巧,既教给孩子丰富的知识,又引导和开启孩子的系统化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