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是谁给了董卓乱政的机会?
主讲:姜鹏
公元189年,汉灵帝逝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儿子,其中,大儿子刘辩十四岁,是皇后何氏所生;小儿子刘协年仅九岁,母亲是王美人。照道理来说,中国古人崇尚嫡长子继承制,老大刘辩继位更具有合法性。但汉灵帝生前却更喜欢小儿子刘协,理由是小儿子聪明,更像他自己,因此临终之前嘱托大宦官蹇硕,让蹇硕统领禁军,希望他能在自己死后辅佐小儿子即位。何皇后当然也不是吃素的,自己为皇家养育了嫡长子,岂能容皇位落入他人之手。更何况何皇后的兄长何进当时担任大将军,是权倾内外的首席辅政大臣。所以刘辩、刘协兄弟俩此时成为了竞争对手。但换一个角度看,这哥俩无论是谁登上皇位,以他们的年龄来看,都无法真正掌握皇权,掌权的必然是他们背后的势力。在短暂的皇位争夺之后,大将军何进帮助他妹妹何皇后和外甥刘辩夺得了皇位,并且杀害了他们的政治对手大宦官蹇硕。
这次何进杀掉大宦官蹇硕,一批仇视宦官的士大夫认为剿灭宦官的新机会又出现了,他们想要借助何进的力量,进一步打击宦官。这里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在历史舞台上非常活跃、非常著名的袁绍。袁绍劝何进,打击宦官这件事,不要停留在对蹇硕的胜利上,要乘胜追击,把宦官赶尽杀绝,彻底铲除宦官专权的局面。
但这个事情做起来没那么容易,一是因为宦官专权已久,树大根深,盘根错节,二是因为何进这个人的才能和胆量,并不像袁绍期待的那么高。所以不管袁绍怎么鼓动,何进始终犹豫不决,既想出手,又感到害怕。针对何进这个心理,袁绍又出了个主意,让何进召集全国各地有实力的将领,带兵进京,都打上剿灭宦官的旗帜。
最终,何进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在整个谋划过程中,由于何进犹犹豫豫,时间拖得太长,再加上袁绍劝他召集四方猛将进京,搞得大张旗鼓,所以这些消息早就走漏了。袁绍和何进正张罗着呢,宦官早就开始着手应对了。
有一次何进向他的妹妹何太后汇报工作,宦官们就抓住这个机会,将何进杀害。何进的死,意味着宦官和官僚集团大决战的号角正式吹响。何进的部下们率领军队围攻皇城,大肆屠杀宦官。几个大宦官,一看何进手下来势凶猛,就挟持着小皇帝刘辩,以及刘协,一起往宫外跑。结果很快被追赶上来的大臣拦截,剩下的这几个宦官,眼见大势已去,别无选择,只得纷纷自尽。
第二天一早,被官员代表迎接着回宫的刘辩、刘协兄弟在半道上碰到了董卓。我们前面提到,袁绍给何进出过一个馊主意,让何进召集四方猛将带兵进京,剿灭宦官,董卓就是应召而来的将领之一。董卓带着军队从西边来,在一个黎明前的黑夜,逼近了洛阳城,远远望见城里火光照天。董卓知道肯定出事了,紧赶慢赶,让他迎头碰上了刘辩、刘协兄弟。
双方相遇的时候,小哥俩已经在宫外流浪了三个晚上,他们见到董卓什么反应呢?哥哥刘辩,也就是当时的小皇帝,“恐怖涕泣”,见到董卓带着兵突然出现在面前,感到非常恐怖,甚至掩饰不住自己的恐惧而哭出来,对于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这也是正常反应。董卓后来就问刘辩,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刘辩一边哭一边说,心里还害怕,根本讲不清楚。董卓一看,知道这是问不出什么了,就回头来问刘协,让他说说怎么回事。
刘协当时才九岁,却表现得非常镇定,“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这里的“王”指的就是陈留王刘协。刘协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说得非常清楚,而且面对董卓,毫无畏惧,比他的哥哥强多了。
董卓一看刘协这么聪明,非常喜欢,再加上刘协自幼丧母,是由奶奶董太后带大的,所以在宫中大家都叫刘协“董侯”,董卓就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有缘分,所以他就想废掉现在的小皇帝刘辩,扶持刘协上位。当然,董卓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董卓虽然是个武夫,但心眼不少,史书上称他“性粗猛有谋”,他想要扶植刘协,一是因为刘协年纪更小,便于控制,二是因为现在的小皇帝刘辩是何进扶植上去的,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如果董卓能把刘协扶上台,那自己就算是对刘协有恩了,这样的局面更利于他控制政局。
董卓仗着武力,逐渐在洛阳扎下了根,当然就要染指朝政了,并且想要通过废立皇帝,进一步控制政局。但这毕竟是天大的事情,董卓决定先找一个有代表性的朝臣来问问,试探一下大家的反应。最后董卓就找到了袁绍,因为一来袁氏家族是东汉中后期在政治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家族之一,袁家的意见可以影响很多人,二来袁绍本人刚刚主持过诛灭宦官这么大的事儿,所以他个人对当时的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
董卓找到袁绍以后,开门见山地说,相比于刘辩,刘协更适合做皇帝,袁绍当即表示反对,并说出两个重要理由,第一,废皇帝这么大的事,哪能随随便便,更何况现在这个小皇帝,没有什么重大过失,缺乏废立的正当理由。第二,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是嫡长子,而刘协是庶子,废嫡立庶,废长立幼,都不合礼法。
袁绍反对的理由,除了这两条外,依我看,还有更重要的两条。第一,当初谋划诛杀宦官的时候,何进和袁绍是盟友,现在何进死了,刘辩好歹是何进的外甥,所以袁绍得保他。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如果董卓成功,那么刘协是他立的,朝政自然掌握在他的手里,这一定是袁绍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袁绍也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当然希望自己有机会控制朝政,而不希望大权落在董卓手里。
董卓这个人,粗暴阴狠,看到袁绍这么坚决的反对,当场翻脸,史书上说,董卓手按宝剑,大声呵斥袁绍,说你这小子,居然敢这么公开反对我,现在这个局面,岂不是我说了算?我想做的事,谁敢不从?你居然敢反对,是不是想试试我这杀人刀是否还锋利?董卓这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找你来商量是给你面子,但不管你同不同意,废立皇帝这事儿我是做定了,你若不从,我就杀了你。
董卓都把话讲到这份儿上了,袁绍尽管愤愤不平,也无可奈何,只能带着一肚子不满离开。这次斗法的结果,董卓棋高一着,袁绍为了避免受董卓戕害,被迫出走,离开洛阳。
到了这一年暮秋九月的时候,董卓一切准备妥当,就在朝堂之上公开提出要废立皇帝。摄于董卓的武力,大臣们是心里反对的多,公开反对的少。于是第二天董卓就安排废立大典,废刘辩为弘农王,把刘协扶上皇位。这就是汉献帝。董卓的所作所为的确非常不在理,为了自己掌握政权,随便废立皇帝,是权臣当政的恶例。汉献帝当时年纪小,才九岁,只能任人摆布,如果让他自己选择的话,我想汉献帝也不会赞成董卓的做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汉献帝这个人的品性来做些分析判断。哥哥刘辩被董卓撵下皇位以后,当然是郁郁不得志,幸好身边还有妻子唐姬陪伴着他,这可以说是一对危难中相互慰藉的少年夫妻了,当时刘辩也就十四五岁。董卓觉得留着刘辩是个祸害,派人给刘辩送去毒酒。刘辩在饮下毒酒之前,唐姬悲歌起舞,唱到,“皇天悲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催,死生路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就在这一片嘘唏声中,刘辩被迫喝下毒酒,去世了。“帝闻之,降坐尽哀”,汉献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降下御座,已尽对哥哥的哀思之情。后来也是汉献帝派人,把刘辩安葬。
后来唐姬一度流落民间,因为很有姿色,差点还被军阀掳走,也是汉献帝得知后,派人把唐姬保护起来,并封她为弘农王妃,因为刘辩生前就被董卓贬为弘农王。汉献帝这么做,等于是重新认了这个嫂子,恢复她皇室成员的身份,这样军阀就无法再打她的主意了。从汉献帝为兄嫂做的这一切来看,他对亲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皇位争夺战而变质,因为这件事本身不是他们两个小孩可以控制的。所以即便自己也出于危难之中,汉献帝还是尽心尽力地保护着亡兄的遗孀。汉献帝这个人性格中宽仁、孝悌的一面,在这些事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大局角度上,董卓扶植汉献帝上台,这种做法当然是非常不得人心,所以也给汉献帝立了一些敌人。正因为汉献帝是董卓立的,所以他的皇位合法性被一部分人所质疑。那么,在董卓乱政以后,整个政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下一讲再来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