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这是《教父》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对迈克尔的评价。一个人能够成就就在于他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有着独特的地方。
高手的思考深入而广泛,一般人的思考浅薄而狭窄。高手能在瞬间看透本质,把握时机,劈山开路,轻举轻放。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中藏着他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吃过的苦。牛顿和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推理出来,这是天才们的方式,而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思考方式是可以学习的,这优胜于知识的学习。
1、向一切学习。
张五常旁听了赫舒拉发六个学期的经济学,是为了学习老师的思考方式。书籍呈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让你能看到与己不同的地方,调整思维方式。有的人以交友自我提升与相互提升为主;有的人批判性思维为主,先怼翻对方再树立方向和方法;有的人扩大别人的梦想和信心,给足够的期望和动力……这些表象背后是不同人的底层逻辑。从一切可学的地方迭代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读书、交友,看其底层逻辑,是思维方式。
2、系统化和结构化
思考的五个层次,一点状,二线条,三平面,四结构,五模型推演。结构化是各项作用力相互运动的结果,在时空变化中演绎。思维模型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复杂事物,培养深度的思考能力,清晰和公正地评估和分析,有技巧和有逻辑0找出解决方案。是不断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过程,系统化建立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当整体结构明确以后,你既考虑整个结构的总体,也考虑每个类别、层级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系统化。
这里用《金字塔》和思维导图可以实现。
3、逻辑链条的长度
逻辑能力很好——能够推演出很长的逻辑链条。
人类的智力运动中,比较典型的是棋类。下棋下的特别好的,我们就会本能地感觉很聪明。以中国象棋为例,入门菜鸟的逻辑链条很短,只能推算1-2步,普通人大致3-4步,能够推演6-8步以上,就算是高手了,职业选手则要计算12-15步以上。
为什么能够维持住这样长的逻辑链条不断裂呢?核心因素有2个。
一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的局限让你没法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把整个链条串联起来。这个地方,体现的更多是硬智商的差距——先天的基因因素。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工作记忆都不会很高,但是在这个关键的瓶颈地点,稍微多一点点的优势,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变化和影响。比如一个题的逻辑链条是6步,你的工作记忆局限让你只算到第5步就崩溃了,而一个聪明人,他只比你强20%而已,也就是刚好能够算到6步,那么表现出的结果就是,他和你有100%的差距——做出来和没做出来。
二是基础知识量对于一个学霸来说,可能结论D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推导的结论,是他早就已经知道的某条课本外的定理。那么,他需要推导的就只有两步了:(D+E)—F—G。
基础知识量,跟教育环境、学习习惯、学习刻苦程度等都相关。一个学霸,由于他的基础很好,所以他学新东西的时候往往就轻松,这种轻松有时候被误认为是天赋,实际上是基本功扎实而已。
我在好几个问题的答案下,强调要主题阅读,上面的道理就是其中一个依据。也许你不是天才,不能靠先天因素自发的形成那一开始的1%优势,但是你完全可以靠有意识的刻意积累形成初始阶段的优势。
学习是一件自带加速度的事情。
这里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实现。
4、较少的干扰
成功=潜力-干扰,思维和行动是受情绪和杂念的干扰,越清明纯粹思维链条可以越长。
这里可以通过禅定、静坐、心理治疗、健身、练武、思维训练等进行针对性的改善。
5、从图片式记忆到图像式思考
图片记忆不抽象的文字、语音记忆更牢固和快速。哪些经过图片式记忆训练的人,可以一周背下一本书。
如爱因斯坦说过自己的思维过程:“我思考为是不是语音思考,而是用一幅幅能动的跳跃的图像来思考”。
6、直觉思维
直觉是灵感、顿悟。是超越头脑逻辑理论分析判断的部分,很多伟大事物的开创,都与直觉思考有关。
乔布斯在做决策之前会冥想。我的冥想经验是一方面去除干扰,另一方面在不经意的时候中心心智会忽如其来地给你几秒的方向或参考答案,这是直觉。
先生教授如何做学问时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方向、熟练程度与手感有不同,需要一阶一阶地上,最后一层是直觉。一理,理论、原理,仅平面;二史,历史演变,加上时间维度;三实,实战演练,有现实变化;四逻辑,逻辑推理,原理抽离;五直觉,直觉判断,瞬间反应。
7、多元思维技巧
查理芒格认为,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
有一个顶级的创新大学,核心教学理念,就是类似于多元思维模型的一套系统。挑选最聪明的学生,提前自学各种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到校后大一、大二学生集中学习100种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些思维方式去指导学习后续的课程和社会实践,据说天下无敌所向披靡。
8、大脑是可以持续成长的东西
大脑成长的奥秘,在于一种力竭感。把自己的智力、脑力逼迫到极限,形成一种强烈的大脑的力竭感。每次体力、脑力用尽、濒临失望后又活过来,战斗力就会飙升。
面对超级难题,连续死磕几个小时(一般2-3个小时左右,一般人20-30分钟就忍耐到极限了)。这几个小时,不是面对难题发呆,而是持续高速思考和尝试,快速消耗脑力。一次次把自己的大脑思考力耗尽。体验没有任何情绪,不生气、委屈、悲伤,只是力竭,力气用尽后痛苦式的哭。
比如,背诵文章,稍微读一两次就强迫自己尝试把文章背出来,很费力的去会议刚才背了什么内容,不能几秒钟就放弃,持续五分钟以上,脑子在不停的想,不准发呆,不准停下来。在记忆的学术研究领域,叫做effort processing(耗费努力的信息处理)。回忆文章的时候感觉越困难、越消耗脑力,记忆效果就越好。
再比如,学习知识的时候,比起普通的学习,更好的方式是写文章(或者做演讲、开课程),把知识教给别人、展现出来。
在力竭式的突破成长时,有些重点注意事项:(1)主动用力,脑力的力竭是在较短时间对较难的内容进行死磕;(2)一定要充分休息,对各类情绪,要舒适地休息来化解;(3)初期的痛苦一定要忍住,去习惯;(4)检验训练是否成功是思考能力是否真的有长进,即可放空脑子,也可以瞬间集中精力把大脑运转到最高速;(5)有多大的力竭强度,就有多大的成长速度。
在所有的学习成长里,迭代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