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亲节,身为9岁小儿的妈妈,嘟噜大半天让儿子送我节日礼物,最终儿子把昨天的家庭作业日记题目定位《我的妈妈》,全篇都在夸我,漂亮、能干。哈哈,看完后,开心的不得了。心里一直在惦记我的母亲。今天是母亲节,您是否很开心?
小时候,母亲是我的忠实粉丝。每天夸我,夸我漂亮,能干,聪明。有时候,我根本就不会做的事情,母亲也会夸我,做的很棒,让我去做。母亲的夸奖,总是给我无穷的动力和自信,让我总觉得自己很棒,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的,想干的事就大胆毫无犹豫的去干。想想,一路走来,母亲的夸奖是我自信的源泉。
母亲爱嘟噜。小时候,没事就在母亲边上听,她边干活边嘟噜。常嘟噜的内容是,一定要努力啊,至少得考上高中啊!当年,农村人攻孩子读书积极性不高,同龄人大多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赚钱了,大多家长认为,上学纯属耽误事,尤其是女孩,初中毕业就没必要上了。而我的母亲,一直在鼓励我,还费劲巴拉,托关系找人把我们姐妹俩转学到县城上初中,让我们少了骑车上学起早贪黑的艰辛,拥有了较好的学习环境,顺利考上了高中,并怀揣了一颗大学梦。
母亲很节约。我们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只管自己开心,周末回家要生活费。一次跟邻居聊天,才知道,母亲在家连豆腐都不舍得买。而当年为了我们姐妹俩迎接高考,还长期给俩买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的保健品。当时,也就没心没肺的享受着。
现在,工作了,成家了。老家,已经成了一年一度的度假圣地;父母,已经成了心灵受挫时的一份寄慰。
记得,结婚后给母亲打电话,母亲第一句话问“他对你好吗?”怀孕后通电话,母亲第一句话总是问“吃的下吗?”我们都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人,矫情的话从来说不出口,自小离家读书,更没养成定期给家通电话的习惯,现在,工作了,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但偶尔打电话,只是有事说事,没事就挂断了。报喜不报忧已成习惯。偶尔透露一点现在正在焦虑的工作,足以让母亲持续性焦虑,隔一段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前几年去上海学习,一年没去看母亲,也很少通电话。一次,跟母亲视频,母亲正准备吃饭,聊了几句,她干脆端着饭,坐在电脑前看我忙碌,满脸的满足和亲切。说的都是鼓励的话。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近几年,每次聊天,母亲会拖我后腿,总是说“别太累,差不多就行了。别累着了。”其实,母亲是真心怕我累着。在她心里,第一位已经是子女健康。
都说“妈在,家在!”的确如此,有妈就觉得不孤单,有寄托。虽然,从来报喜不报忧,但偶尔跟母亲沟通,总能获得无限动力,让人瞬间精神抖擞。
坐在去新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列车上,记录一下我的母亲。今年忙碌,很少去看她,在此,祝我的母亲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