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金庸和李咏的离世,看来需要给孩子上这堂课了

金庸和李咏的离世,看来需要给孩子上这堂课了

作者: 叶点墨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23:39 被阅读13次

要说今年秋天的旋律,估计当属失去与回忆吧。短短两个月,金庸、李咏、常宝华、盛中国、单田芳等名家大师相继离世,微博上甚至出现了#90后已经开始失去#的话题,“当记忆中的人都不在了的时候,就是青春真正落幕的时候”。

作为观众和读者的我们来说,失去的是一方大师,但是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她们失去的是自己至亲至爱的亲人!最让我伤感的是哈文在微博的那句:“永失我爱!”

联想到前几天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和印尼坠机事件,真的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那些如平常一样出门的人们,就那样一去不复返了,对他们的亲人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打击。

生老病死,我们面对这些不可抗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特别弱小。我第一次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在高一。

那天爸爸和往常一样出门,当天晚上爷爷奶奶回来告诉我,爸爸出车祸住院了。我不相信那么强大的爸爸会有受伤的一天,去医院看他的时候,他正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喉咙里打着呼噜,似乎在熟睡。

第二天期末考试完后,老师单独找我,让我马上回家。我心里顿时被巨大的恐惧包围着,不肯回家,执意先去医院看了一下,一到病房,发现爸爸的床位空了,我哆哆嗦嗦地问护士病人去哪里了?护士说已经去世了。

我已经忘记我那天是怎么回到家的,也不想再回忆爸爸的后事如何进行。从那时起,我以及全家突然意识到,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也是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平安,活得久一些,陪伴家人久一些,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准备好如何面对死亡,我们也很避讳谈论死亡,似乎不谈死亡,死亡就不会到来一样。

现在步入三十的我们,很多已为人父母,我们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死亡,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们也该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门课。

01、不正确的死亡告知方式

小时候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但是经常看见电视上说“死了就轻松了”“死了就好了”这些话语。有一次我和奶奶两个人在家,我就问奶奶:“奶奶,你是不是觉得活着很累呀?”奶奶说:“是呀,要照顾你呀,要给全家做饭吃呀,当然累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的回答,我说:“奶奶,你累了就去死啊,死了就轻松了。”气得奶奶打了我一顿,两天没理我。

我的第一个宠物是兔鼠,一种又像兔子又像老鼠的动物。我很喜欢它,每天都会喂它吃东西,看见它脏了,还会给它擦干净,它陪伴了我一段时间。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兔鼠的笼子空了,我问妈妈兔鼠去哪里了,妈妈说它死了,就扔了。这是我第一次把死去的物体和垃圾联系在一起,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害怕自己死亡,生怕我死了就被妈妈像兔鼠一样丢掉了。

第二次听说死亡是邻居老太太的去世,老太太当时已经快100的高龄了,有一天没看见她像往常一样坐在门口梳头,于是我问妈妈,老太太怎么了?

妈妈不知道怎么和我说这件事,于是告诉我老太太睡着了,以后都不会醒了。原来睡着了就不会再醒了,我又开始担心自己睡着不会再醒过来,听妈妈说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肯睡觉,非得困到不行了,才会睡着,就算睡着了,也时常惊醒。

我爸爸去世的时候,弟弟才4岁,家里人告诉我弟弟,爸爸走了,去了很远的地方。弟弟不理解死亡的意义,每天都会问我们,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问了不知道多少次,有一次被问烦了,告诉他爸爸不会回来了。没想到自从给了这个回答后,每次有人出门,弟弟都哭得天昏地暗,他害怕我们出去了不回来。

02、如何正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

我听过一节灾害心理援助的讲座,老师当时提了一个案例:一个妈妈求助,她的孩子只有2岁,可是爸爸去世了,这个事情要不要告诉孩子?是直接告诉孩子呢,还是先告诉孩子爸爸出远门了,到他长大后再告诉他爸爸死了?

老师提出这个案例之后,问在场的听众,选择告诉孩子爸爸出远门的请举手。全场八成的听众举起手。

老师说,应该选择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因为担心孩子承受不住而欺骗孩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比我们大人想象的要强。如果等到孩子长大后再告诉他爸爸死亡的消息,无论是否是善意,最亲近的人都在欺骗他,那么他可能会一辈子都不再信任任何人了。

当我们对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不要使用那些隐晦的比喻,什么“睡着了”“走了”“离开了”,这些隐晦的比喻会让孩子把日常行为和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心理的负担。

最好是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可以通过具象的描述:“XX死了,不能呼吸、吃饭、说话、走路了,眼睛也不会再睁开了。”这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很小的宝宝就可以明白,这样的解释更为直观。

我们经常会说:“XX生病了,所以死掉了”。这种笼统的说法会让孩子产生困惑,这样在他们的理解里生病=死亡。于是当他们感冒发烧的时候,会各种闹脾气,一点点不舒服都会产生特别大的反应。

因此我们在告诉孩子“XX因病而死”的时候,要多加一句话,“XX生了很严重的病,所以死掉了,普通的病都是会好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活得很久的。”

当孩子初步理解死亡的含义后,知道人终有一死后,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担心中,一想到身边的亲人都不在了,就会十分伤感,甚至会问我们“你什么时候死”?孩子问出这个问题后,家长常常会很生气:这孩子在咒我们呢!

其实孩子此时的心理完全不是大人想的那样,他们一方面是很舍不得亲人的死亡,一方面是对亲人死亡后自己未知的生活产生担忧。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回答:“我们还会陪你很久很久,可以陪到你长大、结婚、有孩子。”或者“就算妈妈死了,还有爸爸照顾你呢,大家都会很爱你,我们都希望你能够一直快乐地生活,但是你不要担心,妈妈还会陪你很久的哦。”

03、在生活中抓住时机谈论死亡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理解四季的更替了,对于地上的落叶、凋谢的花朵、死去的昆虫,他们都有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含义,这些都是我们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告诉孩子生命就像叶子和花朵一样,都会盛开和凋零。

对于死亡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收尾工作是进行告别仪式。如果是孩子深有感情的宠物死了,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然后可以带着孩子给宠物办一场葬礼,让孩子将心里想队宠物说的话说出来,最后和孩子一起找个地方将宠物的尸体埋下,立一个小碑,告诉孩子如果以后想念它了,可以到这里来和它说说话。

除此之外,放孔明灯、放纸船灯等,也是可选择的告别仪式。

04、还可利用绘本和动画进行死亡教育

前段时间大热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就是一部很好的死亡教育的作品。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死亡和记忆的联系: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永远不要忘记家人有多爱你,只要有人记得你,那么你就不会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

而《爷爷变成了幽灵》也是一本很好的死亡教育绘本。书中的爷爷去世了,爸爸直接告诉孩子死者的身体是要埋到土里面,会变成泥土慢慢消失。可是晚上爷爷的灵魂就回来了,和小男孩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还一起去寻找丢失的记忆,原来爷爷忘记向小男孩告别了,当爷爷向小男孩告别后,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书中以这样一种灵魂回归告别的方式作为结尾,有始有终,所以对于宝宝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我们就以《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作为结尾吧~

虽然再见必须说

请记住我

眼泪不要坠落

我虽然要离你远去

你住在我心底

在每个分离的夜里

为你唱一首歌

请记住我

虽然我要去远方

请记住我

当听见吉他的悲伤

这就是我跟你在一起

唯一的凭据

————————END————————

如果想看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墨要分享(ID:dian_mo2018)

相关文章

  • 金庸和李咏的离世,看来需要给孩子上这堂课了

    要说今年秋天的旋律,估计当属失去与回忆吧。短短两个月,金庸、李咏、常宝华、盛中国、单田芳等名家大师相继离世,微博上...

  • 金庸无处不在

    如果说李咏的离世让人感慨天妒英才的话,金庸足可谓寿终正寝了! 如果说李咏的离世让人感觉到少了一份陪伴的话,金庸走了...

  • 向死而生

    10月底,央视主持人李咏和大侠金庸的离世,充满了悲感,也让我重新思考人生。 李咏离世后,有传出一篇妻子哈文写的感文...

  • 不要指责别人了,也许你我都会成为这样的垃圾人

    李咏离世,金庸离世,特别是李咏英年早逝让大家唏嘘不已。一面慨叹生命的脆弱,一面开始注重健康养生。 很多夫妇对“永失...

  • 生死小感

    这个月,我去了两次城隍庙,为离世的亲人焚香上裱,凭吊哀思。 这几天,李咏和金庸离世的消息相继刷屏,朋友圈里一片唏嘘...

  • 如果生命只剩下倒计时,你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文/麦大人 01 近日,李咏和金庸先后离世,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讨论生死的话题,大家对生命似乎又加深了几分领悟。 其实...

  • 也关注一下他们吧(1)

    前些日子,李咏先生和金庸先生的离世,让间书大忙了一阵子。这无可厚非,因为颂德吊亡,本来就是媒体、文人和文章的职责。...

  • 十月三十一日随笔

    最近刷了太多人离世的新闻,重庆公交坠江、著名主持人李咏喉癌离世、金庸大师溘然长逝,一件件冲击着我们眼球的同...

  • [永别金庸] 江湖再无武侠,青春再无陪伴

    逝去的不仅是金庸,也是我们的青春 2018年10月29日,周一,戊戌年九月二十一,李咏老师意外离世 李咏老师的最后...

  • 金庸,大侠已逝,江湖永存

    今天又惊闻一则让人难过的消息。 一代大侠金庸,离世了。 昨天是李咏,今天是金庸。 有朋友悲痛的说:阎王爷要办大型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庸和李咏的离世,看来需要给孩子上这堂课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gf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