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刘亮程先生在《我的孤独在人群中》中有一句颇具哲理的话:被开门声唤醒的,可能就我一个人。这位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也被誉为乡村哲学家、自然文学大师,每一句话每一篇文字都有着旁观者的睿智、思考者的通透和写作者的归真。一个人的孤独,一句话言尽。
周国平先生说:孤独是一种宿命。
对待孤独的选择千人千面,只是有的人打着孤独的名号去放纵,有的人则把孤独化成了灵魂的滋养。站在这些有着深度思考能力的“巨人”肩膀上,尽情品味孤独的可爱之处,点亮心灯去做理智的选择,才不会浪费孤独的价值。
“我在那时看见两种东西在远去,一个朝天上,一个朝远处”,作者是以一种置身之外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轮回,人们远离村庄,多少年后又重回村庄。
而其实,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却总能清亮地跳出来,站在远处、站在高处、站在人群中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人们的行为举止。独自站在时间的某一个节点,随性地穿梭到五岁的孩童时代,或者抵达死去的终点,去找寻过去和未来的答案。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这本书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述孤独的情感,但在收纳的36篇文字中,在极度理性地讲述和判别中,让人感受到直入心扉的孤独感。
一个人孤独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一个人孤独地思考人生的哲理,一个人最终会孤独地死去……仿佛作者是静止的,连同周围的事物、人和自己都融入一片湖水中,东面的风在吹,西面的风又吹回来,吹得篱笆东倒西歪,吹得人心蠢蠢欲动,就是吹不出湖面的一丝涟漪。
平平静静地,无喜无悲地,却能让读者的心海涌起暗流,一代代人的重复做的事、过的日子、经历的命运,在带有哲理的文字里,倒映出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影子,继而又升起一股打散影子的力量和勇气。
遇事,跳出来看;见人,走进去品。写文,接地气熬。
徜徉在《我的孤独在人群中》,马、驴、狗、鸡、鸟,大杨树、麦子,月亮、星星、风、尘土……如此自然和鲜活,如此入木三分,如此扣动心弦,都源自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和形象感。
所有的素材像一粒粒小米,得放在村庄的大锅中用微火熬了又熬,才会盛得一碗飘着黄油皮儿、稠乎乎的、扑鼻香的小米粥,原来写文的功力和定力皆靠自己去熬,自己一个人掌握住火候、耐心地搅拌、敏锐地观察,直到用孤独熬成。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则这样写道: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既然孤独如此必然,那就好好选择对待它的方式。
犹如刘亮程先生在《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讲到的那样:秋天丢掉的东西春天会找到。要多些坦然、少些焦虑,享受孤独、汲取力量,无问西东、耐心等待,因为在春天一切都会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