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那“年”总有一个来历吧!中国的传统民俗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相传年是一只大怪兽经常来侵扰村民,让村民苦不堪言。时间一长,人们开始研究怎样才能整治年这个大怪兽。有一次,年又大张旗鼓地来到村里。有一户人家因胆小拿起了铜锣一顿乱敲,年听到响声以为有比它更厉害的怪兽来袭吓得往后退去。一位年长得聪明老头看见了,找到了年的“软肋”便号召全村村民拿盆的拿盆,捡锣的捡锣,只要能发出大生响的器具都成了驱逐年的武器。年一见一听这么大的动静,拔腿就跑。
从此之后,只要年来。村民们便合力对付。时间长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经验发明了今天的“鞭炮”,为了省事就在家门口噼里啪啦作响声。当然,那胆小的年没再来过。年的习俗一代代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在家门口放鞭炮不是为了驱逐年而是为了把不好的都振去迎来吉祥的一年。
年跑了,心情好了。包些扁食准确地说是饱腹再后来物质富裕了也就成为了“包福”了。把钱包在里头,谁吃到谁就有福。吃到的自然心花怒放,福气整年包围着她。归根结底吃的是一个心情一个喜庆一个追求美好的信心和愿望。
包饺子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们自然最欢喜的是打灯笼了。有钱的或家庭富裕的人会买来几筒花,放在大街中央点燃了放。小孩子则打着年会上买的灯笼,灯笼是纸糊的,底盘是个正方形的木板中间凹了一个小圈圈正好能放下一根蜡烛。点着了蜡烛挑着灯杆漆黑的路便有了光明。我曾一人打着灯笼壮着胆子穿过长长的胡同来到大街上看放花的。点烟花的人擦燃了火柴,小心翼翼地把火柴送到火捻边,一下,没碰到,火柴灭了,哧,再擦燃一根,有的还要擦燃第三根,左手拿柴盒,右手捏着火柴棒。看,火捻点着了,小火苗迅速蔓延到花筒,烟花喷放出来照亮周围的大街,人群显现出来了,房子显现出来了。大人看着花笑,小孩子忙躲到一边怕火花溅着灯笼。有一个孩子跑的慢了火花调皮地跳到纸灯笼上,灯笼着了。
小时的我,灯笼着过也完好无损的带回家挑到“洋条”上,一个院子照的暖暖的。
“现在兴许是小孩子喜欢过年了。”三十八九或是老人们有些自认为:“一年一个坎,长大一岁,老上一年。”更有些明白的老人认为:“年是个催命的口。”这些都是消极思想。往开了看:无论怎样,有年没年时间总要过,有年没年时间总要流。年是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多少事情,有哪些成功的,有哪些失败需要反思的。来年需要再接再厉继续加油干;年还告诉我们:那些不好的,就随旧年而去吧!该忘的统统忘了吧!一切为了一个新的开始!有一句话说得好:辞旧迎新!
开开心心过年,红红火火忙年,热热闹闹过年。
越是念童年的年,母亲的形象越明显。如今母亲年龄大了,女儿们也成了母亲。世世代代代代相传大中华的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