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与《道德经》
——慎终如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为 之 于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乱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民 之 从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其意不言而喻,和先生这一章讲的“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相得益彰。
先生在之前的章节说过,要预见结果,那么如何去预见结果呢?想是一方面,但是落于实处,我觉得就是先生今天讲的这个哲理,一天对每个人而言,是毫末,是累土,想达到最终的大目标,只能着眼于当下。这也是我之所以要求我们部门“博观约取”的原因。远大的目标不及踏实的当下。现代人获取知识很容易,信息化的时代所带来的是比较,人与人的差异在信息化之下被无限放大,想拥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我觉得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十年如一日地过好当下,这很难。
就拿茹素来说,对我这个肉食主义者,某一日在毫无准备之下,只因为内心突然的悸动而发愿吃素,难。但是我至少今天茹素了,我强迫我自己忘记我昨天是否茹素,也不去想我明天是否茹素,我只要求我今天茹素,就这么一天,行不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等到了明天,我继续要求自己茹素一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忘掉昨天是一种大智慧,昨天的失败会给今天带来疲惫,昨天的成功会给今天带来傲慢。
我曾经在一本讲修行的书中看到这样一个修行的方法,当每天睁开眼,想着我获得了新生,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这一天),到了晚上,闭上眼睛,想想今天的我将要死去,今天有何懊悔之事。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恍然大悟,修行正在当下,当下的念头,当下的行为,当下的环境,皆是一种修行。如果做不到“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那么先生的一切哲学都是空谈,如果把先生的哲学寄希望在明天实现,那么明天永远不会到来。我觉得这才是先生的大道,这种最原始的,最精粹的,却被多数人所不屑的。先生知道,大家也知道;先生做到了,很多人没做到。所以将稻盛和夫的书看了千万遍,最终依然只有一个稻盛,为何?因为明天没有稻盛和夫。
慎终如始,说实话,受认知影响,我们做不到,如果非要做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忘记昨天,将这一天当做一次缩短的生命来对待,生命或许会少却很多的遗憾和懊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