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园有一档卖白云猪手的,那猪手吃起来皮脆肉鲜,不同于别档的拌芝麻粒,这里最特别的是加入酸姜丝和炸花生粒作佐料。
看上去,那嫩黄的姜丝缠绕在薄薄的肉片之间,上面点缀缀着红色的花生,十分的吸引。闻起来,便是肉香里夹着一丝丝的酸,又带一点点的姜的气味,让人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夹上一箸肉片,掺入几丝姜丝的肉片,吃起来开胃爽利,很好。
这子姜吃起来几乎无茎感,姜辣味虽浓,但可以让人接受,这姜用的便是子姜。子姜,从前以为是写作“紫姜”,其实不过是姜的嫩茎,食法似乎也是单一,最出名的是,人家满月时,那端上桌腌制的酸姜萝卜里面的泡姜片了。
听北方朋友说,她们也会把子姜做成凉拌的。但广东人对姜的食法肯定要数出名的猪脚姜了。
这种广东女人坐月子必备的食品,那猪脚的味道是甜中带辣的。奇怪的是腻腻的猪脚遇上姜和醋,又加上糖后,本来应该又甜又腻味肥肉就让人一点儿也不觉得肥腻了。
但做猪脚姜不会用子姜,猪脚姜里的姜块是入口粉糯,无渣,且不太辣的,子姜的宜鲜吃的脆嫩口感实在不适合。
广东的凉果中也有姜。
有用盐腌制的咸姜。姜块带着胭脂色,上面粘着盐粒,可用手顺姜的纤维纹路撕成一丝一丝的,入口会让人辣得倒吸一口气,但边吐舌头用手扇风降低辣的感觉之余,又觉得极过瘾。
糖姜则带着甜味,颜色红艳艳的,吃起来嫩嫩的,吃起来没有渣。
奇怪的是为什么咸和甜的口味的姜,都要被染成红色呢?也不知道是不是想加点喜庆的感觉。
最好吃的凉果姜,肯定就属于我们新会出的亚佗霉姜了。
亚佗霉姜新会特产,由“大有”凉果厂生产,在解放前已经是美名远播了。它是用生姜作原料,加入檬汁、陈皮和砂糖、甘草等制成的。纸包着的小方块,就像一块一块的糖。
亚佗霉姜的姜块入口甜中带酸,香中带辣,食之无渣,别有风味。暑天能凉喉生津,寒天能驱风散寒,健胃助消化,坐车坐船的时候,吃上几粒,还有防止晕船晕车的功效。
亚佗霉姜的问世,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是在清光绪年间,在会城田心巷有个名叫李作的驼背老汉,也有说是姓邓的,以自制自销各种凉果为生。一次,因凉果滞销,李作买回来的生姜成为积压品,只好用瓦缸装起来。他的孩子不慎将柠檬醋泻入储满生姜的缸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姜已全部发霉,但又舍不得把它倒掉,于是他就拌上甘草末和糖浆,放在锅里炊透,再行晒干,当凉果出售,名为“霉姜”。从此“亚佗霉姜”之名,很快就传遍全会城。
另一说法是,清乾隆年间有个驼背的小贩,人们都叫他“亚佗”。有一天,他买一个巨型姜,打算把它作为酸姜。到了这天晚上睡着后,这个巨型姜变成了一个老翁,怜悯阿陀的辛苦,就留下了一张纸条,教他制作霉姜,于是“阿佗霉姜”就这样出现了。
虽然是各有不同版本,但都是大同小异了。
网友评论